曼谷的傍晚 细雨绵绵。我坐在暹罗广场的咖啡店里。窗外是川流不息的车辆 行色匆匆的路人 闪烁的泰文招牌。手里端着温热的泰式奶茶。想起刚才在地铁站遇到的那个女孩。
她看起来二十出头的样子 瘦瘦的 背着一个有些破旧的双肩包。脸上有种特别的’疲惫’。那种疲惫不是一天两天的累 而是长期透支后的无奈。她在地铁口发传单 用不太流利的泰语跟路人解释着什么。
“你也是中国人吧?”我主动上前搭话。
她愣了一下 然后苦笑:”是啊 在朱拉隆功大学读书。你呢?”
“出差。你这是在?”
“兼职。”她说得很简单 但眼神里闪过一丝不好意思:”我买到了梦想的门票 却发现进场更难。”
这几个字在我心里翻滚了很久。什么叫进场更难?
我想起自己刚听说泰国留学时的’兴奋’。那时候认为这是’机会’ 是’跳板’ 是年轻人追求’国际化’的最好选择。学费便宜 生活成本低 还能体验东南亚的’异域风情’。多么美好的画面。
直到我慢慢了解更多。
有一次在曼谷的中国城 我遇到另一个留学生小王。他已经在这里待了三年 每天早上去学校上课 下午到餐厅打工 晚上还要做代购。“我爸妈以为我在这里过得很轻松 其实我连买件新衣服都要考虑很久。” 他说这话的时候 正在用破损的手机给客户发微信。
在中国 留学是’投资’。家长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 觉得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是一种对未来的’押注’ 对知识的’信仰’ 对下一代的’期待’。
在泰国 留学是’生存’。每天要算计着花每一分钱 要在学习和打工之间找平衡 要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做选择。那是一种对当下的’妥协’ 对困难的’承受’ 对成长的’代价’。
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几个留学生的故事。有个叫小李的女孩 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去夜市帮人卖早餐 八点赶去学校上课 下午还要做家教。她告诉我:“有时候累得在地铁上就睡着了 但是不敢停下来 因为家里的钱只够支撑到毕业。”
她说得很平静 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但我看到她手上的老茧 还有眼角细小的皱纹。二十岁的年纪 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沧桑。
但我也想起在北京见过的那些海归。他们中的很多人 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获得了珍贵的品质。独立 坚韧 包容 还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那些在异国他乡摸爬滚打的岁月 虽然艰苦 却让他们拥有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
原来 ‘困难’的背后是’成长’。
我们总是习惯用成功的标准去衡量一段经历的价值。但也许 真正宝贵的不是最终的学历证书 而是在获得它的过程中 那些被磨砺出来的品格。那些深夜在异国街头奔波的身影 那些为了几十块钱兼职费而计较的日子 那些想家却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有多累的瞬间。
这些看似’狼狈’的时光 其实都在悄悄地塑造着一个人的’韧性’。
也许 真正的’留学’ 不是拿到一张洋文凭 而是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初心’。 不是享受所谓的国际化生活 而是在文化冲突中找到自己的’立场’。不是逃避国内的竞争 而是在更大的世界里证明中国年轻人的’实力’。
那些在曼谷街头发传单的中国学生 那些在餐厅端盘子的中国青年 那些为了学费而节衣缩食的中国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诠释着什么叫’自强不息’ 什么叫’厚德载物’。
雨停了。我走出咖啡店 想起那个女孩说的话。买到了梦想的门票 却发现进场更难。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真相’吧。不需要别人的理解 只需要自己内心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