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这部法案的初衷,是为了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保护美国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免受外国商品冲击。然而,历史的发展常常出人意料,这项立法不仅没有拯救美国经济,反而成为了全球经济恶化的催化剂。 当时,美国的农业早已陷入困境。1920年代末期,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农民负债累累。来自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的廉价小麦和牛肉源源不断进入美国市场,使本已疲软的本地农业更加无力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参议员里德·斯姆特(Reed Smoot)与众议员威利斯·霍利(Willis C. Hawley)联手提出加税,以保护本国农民与制造业。 法案最终将超过20,000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有的商品税率超过60%。当时有超过1,000名经济学家联名致信胡佛总统,劝其否决该法案,但胡佛在政治压力下仍签字生效。 这一政策立即引发了一系列报复性关税: 结果是,美国的出口在两年内几乎减半,从1930年的54亿美元跌至1932年的18亿美元。制造业企业接连倒闭,失业人数飙升。全球贸易量大幅萎缩,世界经济陷入更深的低谷。 经济学家怎么评价?多数现代经济学家将斯姆特-霍利法案视为“恶性保护主义”的典型范例。它强化了“你征税、我也征税”的循环,最终把原本是金融危机的局部问题,扩大为全球性的萧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评论:“斯姆特-霍利本身或许不是唯一原因,但它标志着全球协调瓦解,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历史的余波斯姆特-霍利法案最终在1934年被罗斯福政府的《互惠贸易协定法》(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逐步取代。后者允许总统与其他国家谈判互降关税,成为后续GATT以及WTO多边贸易体系的雏形。 这一历史教训也被深刻铭记。每当世界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不要重复斯姆特-霍利的错误”几乎成为全球政策制定者的共识。 结语:保护谁,伤害谁?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是一道分水岭。它试图保护美国农业和制造业,却未能理解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当一个国家筑起高墙时,终究会发现,不止是对手被挡在了外面,自己也被困于其中。 在如今的时代,贸易政策依然是国家利益博弈的核心。而斯姆特-霍利的故事提醒我们:短期的政治压力与选票考虑,若牺牲了长远的全球协作,代价往往比预想得更沉重。 |
凌晨四点,肯尼迪机场巨大的肋骨架穹顶下,冷白光刺得人眼发酸。空气里有股永远散不掉的混合气味——航空煤油的刺鼻,消毒水的凛冽,廉价咖啡的焦苦,还有无数行李箱滚轮碾过地面带来的、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尘埃与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