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幫剛上大學的侄女繳學費,看著六位數的匯款單突然心頭一緊。她媽媽在旁邊苦笑:「這筆錢要是能從稅單裡扣回來多好。」這句話像根針,戳中當年還是新鮮人父母的我——那時根本不知道學費能抵稅,白白多繳了好幾年冤枉錢。今天就把這些年摸透的學費抵稅門道攤開來說,特別是台灣的報稅族,這篇能讓你少走彎路。
先潑盆冷水:不是所有教育支出都能抵。根據《所得稅法》第17條,只有「納稅人本人、配偶或受扶養直系親屬」就讀「經教育部認可」的大專以上院校,且是「全日制」課程的學費才能列舉扣除。關鍵詞劃重點:扶養關係、學校認證、全日制學籍。我見過有人把才藝班、補習費甚至海外親戚學費都塞進來報,結果被國稅局追著補稅,那才叫欲哭無淚。
實戰經驗裡最常卡關的是扶養認定。去年幫朋友處理時就踩過雷:他兒子滿20歲但還在學,以為自動符合資格,卻忽略關鍵動作——必須在年度申報時將兒子列為「受扶養親屬」。那天在國稅局補文件時,承辦員搖著頭說:「年輕人常忘記這步,等於把扣除額鎖在抽屜裡不拿出來用。」更細的是,若子女有打工收入超過免稅額(2024年是92,000元),很可能喪失被扶養資格,學費抵稅權跟著泡湯。
申請流程倒不複雜,重點在文件時效。每年五月報稅季前,學校會寄發「學費繳費收據」,上面蓋著學校統一編號章的那張紙就是黃金憑證。我習慣在二月就開始整理全家的收據,用透明夾分人收好。曾有慘痛教訓:某年以為掃描存檔就好,結果國稅局要求正本核驗,翻箱倒櫃時才發現被阿姨大掃除時當廢紙丟了,最後只能認賠那兩萬五扣除額。
金額上限也是門學問。目前每人每年最高可扣除25,000元,聽起來不多?但別小看它。試算過:若適用12%稅率級距,抵掉2,500元稅金;若是頂級40%族群,等於現賺10,000元。更妙的是夫妻各自申報扶養子女時,學費收據在誰名下就歸誰抵稅。去年幫一對醫師夫妻規劃,把雙胞胎的學費拆開報在兩人名下,硬是比全塞給其中一人多省了三千多塊。
最後提醒個魔鬼細節:學雜費分開算!住宿費、學生會費這些雜支通通不能抵。但教科書費有機會翻身——若收據明確列出「書籍費」項目且由學校開立,可併入學費計算。我女兒系上有門課指定原文書要價八千,當初堅持請學校加開書籍費明細,果然成功認列。至於買iPad聲稱是學習工具?奉勸別挑戰國稅局底線,查稅員看這種理由比我們看連續劇還多。
下個月又要進入報稅季,現在就把抽屜裡的學費單翻出來吧。與其讓這些紙沉睡,不如讓它化身為你稅單上的減壓閥。畢竟省下來的錢,夠帶全家吃頓好的慶祝孩子又熬過一學期了。
「請問研究所的在職專班學費也能抵嗎?收據上有註明學分費三個字」
「去年把兒子的學費跟補習費收據釘在一起申報被剔除,原來差別在這裡」
「實用推!剛用文內教的方法試算,今年居然能多退六千」
「跪求補充!如果父母離異但學費都是我付,該怎麼報才合法?」
「原來書籍費可以報!之前買三千塊的解剖學圖譜居然沒抵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