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在溫哥華的TT超市排隊,前面兩位阿姨用粵語聊定存利率,聲音裡透著焦慮。我豎著耳朵聽完,回家立刻翻出這幾個月整理的利率對比表——北美華人圈最近的話題,果然繞不開「錢放哪家銀行最醒水」。
聯儲局連續加息像打樁機,把定存利率夯到十五年高位。但別急著閉眼跳上高息列車。我在矽谷銀行倒閉那年吃過虧,當時貪圖小銀行0.8%的利差,結果資金凍結三個月。血的教訓寫成三行字:先查FDIC保險標誌,再撕開高息糖衣看條款。現在連Chase櫃員推銷CD時都會主動戳螢幕上的藍盾牌圖示:「您看,我們有FDIC罩著」。
跑遍紐約、多倫多十幾家機構,發現利率分佈暗藏玄機。社區銀行門口的易拉寶寫著斗大的\5.25% APY\,走近才看見底下螢光小字:「24個月起存」。網銀才是真狠角色,像Ally Bank的14個月CD掛著5.15%不玩花招,但當我試著操作轉帳時,系統提示新資金須凍結五日才計息——這點時間成本足夠讓0.2%的優勢蒸發。
最弔詭的是大行玩法。花旗官網顯示12個月CD僅4%,但當我用粵語問客戶經理「有冇special offer」,對方從抽屜抽出張印著私人銀行標誌的單子:「新資金50萬以上可談到4.7%」。這招在RBC、BMO同樣適用,關鍵詞是「新資金轉入」和「階梯利率」。上周幫姑媽在TD談判成功,分三筆存18/24/36個月CD,既鎖定高息又保留流動性。
提防那些甜蜜陷阱:德州某信用社號稱6% APY,細看條款才發現要每月刷卡消費十次;佛州有網銀要求綁定投資帳戶才給bonus rate。我的對策是自製比價表,右欄永遠留給「隱形成本」:提前解約罰90天利息?利率浮動閾值?轉帳手續費?這些藏在FAQ第八層的魔鬼,往往比首頁的數字更兇狠。
今早把最新整理的利率地圖發給超市遇見的阿姨,她回語音笑說:「後生仔夠精叻!聽日飲茶我請」。其實秘訣不過是把定存當成活棋局——25%放網銀吃高息,50%階梯式鎖定中期利率,留25%在貨幣基金等聯儲局摔杯為號。畢竟在這通脹年代,讓錢睡覺也得選張好床墊。
請問階梯存法具體怎麼操作?分三筆是等額還是遞增金額?
在加拿大透過IBKR買美國CD會被扣withholding tax嗎?
分享個血淚史:去年被Elon Musk推的網銀坑過,號稱5.5%結果要買加密貨幣才生效
求博主那張比價表模板!願意付咖啡錢
老人家用GIC好還是換美金存美國CD?匯率風險怎麼對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