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夏天,我幫朋友處理一筆小額貸款時,銀行業務員笑著說:「月平息才0.6%,超級划算!」朋友當場簽了約,事後才發現每月還款額高得嚇人。我們翻開合約細看,才驚覺年利率根本不是簡單的7.2%,而是逼近8.3%。這種誤差,足以讓一頓大餐變成泡影。金融世界裡,數字遊戲處處是陷阱,尤其當貸款機構用「低月息」包裝時,普通人往往掉進甜蜜的陷阱。
月平息,說白了就是每月利息率,代表你每個月要付的利息占本金的比例。年利率呢?它是把月息轉換成一年後的總成本,考慮了複利的魔力。很多人以為月息乘以12就是年利率,那可就大錯特錯。複利像滾雪球,利息再生利息,讓真實成本遠超表面數字。舉個實例,假如月平息是1%,直覺算法是12%,但實際年利率得用公式:(1 + 0.01)^12 1 ≈ 12.68%。多出的0.68%,聽起來不多,但借個十萬元,一年就多付680元,夠買雙好鞋了。
為什麼銀行愛用月平息來推銷?因為數字小,心理上更誘人。你看到「月息0.5%」可能覺得超便宜,卻忽略年利率會飆到6.17%,比宣傳的6%高出一截。這種手法在信用卡分期或小額信貸常見,尤其網貸平台,常把月息壓低吸引人,背後藏著高額手續費或隱藏條款。計算時,別忘了加總所有費用,本金、利息、管理費都得算進去,才能真正掌握貸款成本。我遇過一位客戶,只比較月息,結果選了家看似便宜的,年利率卻比另一家高3%,白白多付好幾萬。
實戰中怎麼避免被坑?隨手拿個計算器或手機APP,輸入月平息,套公式就能算出年利率。更簡單的,用Excel拉個表:A1輸入月息(如0.005),B1輸入公式「=(1+A1)^12-1」,結果一目了然。重點是養成習慣,簽約前堅持要求銀行提供年利率文件,別怕被嫌囉嗦。我常建議朋友,貸款別只看月付額,把總還款額除以本金,才是真實利率。舉例說,借十萬,一年後還十一萬二,年利率就是12%,這比任何公式都直觀。
金融知識不是專家專利,它關乎你的錢包厚度。下次面對貸款廣告,深呼吸,別被低月息沖昏頭。自己動手算一算,你會發現,省下的不只是錢,更是安心。生活裡的小智慧,往往藏在數字細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