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品牌做內容診斷,翻閱上千篇違規筆記的後台數據,背脊發涼的發現——90%的流量暴跌,居然都栽在「根本沒意識到是敏感詞」的細節裡。更諷刺的是,越認真做功課的博主,越容易踩進精心設計的內容陷阱。
上週和平台審核部門的朋友喝咖啡,她苦笑著說:「我們也不想當滅火隊啊!但用戶舉報『虛假養生偏方』的投訴郵件,每天能塞爆三個郵箱。」 原來某些看似無害的詞彙,在系統裡早被標記為高風險地雷。比如你真心分享「中藥瘦身茶配方」,演算法卻自動觸發「違規醫療宣傳」的紅線,筆記秒進黑洞。
我親身繳過學費的教訓:有篇測評防曬霜的筆記,只因寫了「這款連嬰兒都能用」,當晚就被限流。後來才懂,「嬰兒」二字在美妝領域屬於絕對禁忌詞,平台機械認定你在暗示「食品級安全」。更荒謬的是,把「倒閉」替換成「閉店重生」,流量立刻回升——漢字的生死隱喻,竟成了生死線。
深度拆解審核邏輯,發現三大致命盲區:
1. 善意科普變違禁品:當你詳細解說「維A酸」的藥理作用,系統捕捉到的是「處方藥推廣」;但若改稱「A醇護膚原理」,立刻安全通關。化學名詞的生死,就在一字之差。
2. 情緒形容詞觸發監控:「這款精華讓我白到發光」裡的「白到發光」,可能被歸類為「誇大效果」;而「膚色透亮感提升」則平安無事。感性的讚美,需要理性的包裝。
3. 熱點事件的連坐效應:某明星逃稅新聞爆發當週,所有含「稅務」「理財」「節省」的筆記集體隱形。就像颱風過境時,連無辜小船都得進港避風。
真正可怕的不是敏感詞本身,而是平台演算法的認知偏差。當你發現精心打磨的乾貨筆記閱讀量卡在200,別急著懷疑人生——先拆解字詞裡的暗礁。畢竟在內容叢林裡,活得久的從來不是最強壯的,而是最懂隱形規則的。
求問「減肥」到底算不算敏感詞?上週發健身餐直接被警告
太真實了!上次寫「這精華堪稱換臉術」,當場違規下架
想知道平台敏感詞清單到底怎麼更新的?總有種被追殺的感覺
用諧音字或注音文真的有用嗎?像把賺錢寫成「賺💰」
跪求金融類安全詞庫!基金那篇改到快崩潰還是被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