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完班拐进巷口那家粥铺时,白炽灯管在雾气里晕开一圈光晕。老板隔着氤氲热气认出我,砂锅盖子一掀,那股混着米油香气的暖意直往骨头缝里钻。这些年,从路边摊到如今的“天皇名粥”,店堂大了,菜单厚了,但那一口滚烫熨帖的滋味,始终没变。粥这东西,看似简单,一碗水,一把米,熬到水米交融、绵密起胶,却是最见功夫的吃食。好的粥底,是店家的命脉,也是养人的根本。天皇名粥的粥底,用的是新米掺着陈米,文火慢煨几小时,米粒开花,汤底稠滑如缎,自带一股清甜,这是菜单上所有花样的底气。
每次翻菜单,眼睛总不自觉滑向那几样老面孔。头一个必点的,是他们的招牌三色粥。名字朴实,内容却扎实得很。墨鱼打成胶,挤成小粒,在滚粥里一烫,立刻卷成弹牙的墨鱼丸,带着海洋的鲜甜;新鲜猪肝切得薄如蝉翼,在粥里滚两下就熟,粉嫩不腥气;最后是滑牛肉片,裹了薄芡,嫩得入口即化。这三样,白、褐、红,在晶莹的粥汤里浮沉,视觉先勾人食欲。吃时撒点姜丝、白胡椒粉,一勺下去,粥的绵滑裹着墨鱼丸的Q、猪肝的粉、牛肉的嫩,口感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这碗粥下肚,不单是暖胃,是连疲惫了一天的筋骨都仿佛被温柔地捋顺了。
若是贪恋那股来自深海的浓郁,至尊海鲜粥就不能错过。这不是那种零星点缀几粒虾仁蛤蜊的“海鲜粥”。整只新鲜海蟹斩件,饱满的青口贝、大虾仁、鱿鱼花,还有几颗提鲜的干贝柱,满满当当地铺在粥面上。精华在于那锅底,据说用了大量鱼骨、虾壳熬出的高汤来煨粥,海鲜的鲜味早已丝丝缕缕渗入每一粒米中。端上桌,金黄澄亮的蟹膏在热粥里慢慢化开,染出一片诱人的色泽。舀一勺,米粒吸足了海鲜的精华,稠滑鲜甜到极致。虾仁脆弹,青口肥嫩,蟹肉鲜甜,每一口都是浓缩的海味。秋冬天,或是身体感觉被掏空时来一碗,那股子鲜掉眉毛的劲儿,比什么滋补品都来得直接、痛快。
想清清淡淡养养脾胃时,我的目光总会落在鲜淮山鸡茸粥上。这道粥品,看着素净,内里却讲究。新鲜淮山(山药)刮皮切丁,与用鸡胸肉细细剁成的鸡茸同煮。淮山丁在粥里煮得软糯,入口微沙,自带一股清甜和独特的滑溜感;鸡茸则完全融入了粥里,不见其形,只留其鲜。精髓在于出锅前淋上的那一小勺用鸡油和姜末炼制的香油,香气瞬间被激发出来,不张扬,却勾魂。这碗粥喝下去,温润得如同春雨,从喉咙一路暖到小腹,特别适合肠胃敏感、或是大鱼大肉后想给身体“减负”的时候。淮山健脾养胃的药效,在这碗粥里被演绎得润物无声。
粥铺常客都懂,好粥的伴侣不能马虎。天皇名粥的几样小菜也值得称道。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掰成小段泡进热粥里,半软半脆时最好吃,吸饱了粥汁,又保留一点韧劲。秘制萝卜干咸香微辣,带着点爽脆的嚼头,是化解粥的绵软、提神醒胃的点睛之笔。还有那碟淋了香油的姜葱豉油皇炒面,镬气十足,咸香适口,配着清淡的粥,一浓一淡,相得益彰。
说到底,粥是最有包容力的食物。一碗好粥,能容山珍海味,也能安放最朴素的食材。在天皇名粥,无论是想大快朵颐地享受海鲜盛宴,还是只想静静地喝一碗熨帖脾胃的养生粥,总能找到心头好。那份用时间和耐心熬煮出来的温柔滋味,是再精致的料理也难以替代的日常慰藉。下次路过,不妨推门进去,让那碗热气腾腾的粥,暖了手,也暖了心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