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华人网

华人网 华人网 海外华人 新闻 查看内容

老村民分享往事 拼凑昔日马来西亚双溪威华人新村

2020-2-8 14:42| 发布者: 加拿大华人| 查看: 5622| 评论: 0

摘要: 林木生至今与家人心系双溪威。(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黄安健、谭湘璇 摄)   中国侨网12月24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日前刊载文章,介绍了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溪威华人新村的故事。老居民是一个生长地方的流动回 ...
老村民分享往事拼凑昔日马来西亚双溪威华人新村    林木生至今与家人心系双溪威。(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黄安健、谭湘璇 摄)

  中国侨网12月24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日前刊载文章,介绍了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溪威华人新村的故事。老居民是一个生长地方的流动回忆库,无论去到哪里,那段岁月记忆依然无法磨灭。在双溪威村,许多人即使活到两鬓斑白,无论依然坚守,还是人身在外地,都一直心系孕育他们的双溪威新村。

  文章摘编如下:

  村民自盖木屋

  林福山在双溪威新村土生土长。昔日的双溪威新村里,因家境贫困,很多人都是和亲戚住在一起,而他们林家大家庭,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员就有多达四五十人。

  林福山回忆,小时候除了与父亲林木生、母亲廖淑文与兄弟姐妹一家十多人,还有与祖父、叔伯的家人同住于双层木屋,旧址为第13路门牌601号。双层祖屋较后于七十年代,重建为5层楼的店屋,而旧住址如今已变成一家连锁杂货店。

  如今,随着经济改善,有些居民的后代逐渐搬迁外流,有些则继续留守双溪威,见证当地的蜕变。

  集团大厦建在双溪威

  林福山对双溪威一直存有浓厚感情。他坚持把集团大厦建造于双溪威,回来办公时,也可感受当地的人情味、尝尝美食。

  尽管双溪威新村道路已无法再加宽扩建,不过,他认为道路设施依然可以再提升与修补,让当地居民受惠。他也希望双溪威新村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双溪威华小继续造福无数莘莘学子、治安良好,大家都安居乐业。

  昔日生活安宁和平

  村民林木生指出,昔日村民的生活安宁和平,大部分村民都从事树胶工人、采矿及农民等行业。在新村初期发展时,轿车非常少见,很多人都是步行或以脚车代步;随着时代变迁,人口激增,如今双溪威的交通亦更为繁忙。

  林木生乐善好施,热心华教,曾担任双溪威华小董事长,并发起建校发展筹款运动,当时总共筹获630万林吉特。如今,双溪威华小的软硬体设施都非常齐全。虽然如今他已迁离双溪威,但依旧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见证双溪威的发展

  外迁村民林秉锹表示,自己和家人从前搬迁至双溪威新村,当时住在大街门牌631号的住家,在这里居住了65年之久。随着孩子长大,他数年前搬离双溪威村,至沙亚南和子孙生活,旧屋也卖掉。

  虽然离开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但他还是几乎每日风雨不改,从沙亚南搭大约45分钟的巴士回来双溪威村“报到”,和老友叙旧,聊聊天过日子。

  在70年代,林秉锹曾担任通讯员,主要采访双溪威的地方新闻,如社团、学校、俱乐部、神庙及政党等组织的动态。

  大概是60年代时,时任地方政府部长兼白沙罗国会议员曾到访双溪威村,当地设立牌楼欢迎他。林秉锹也见证双溪威的发展,拍下许多照片,可惜的是没有存档,如今无迹可寻。

  昔日房子地面是泥土

  罗玉祥大约15岁就和祖父祖母、父母兄弟从安邦搬迁至双溪威村,搭建了拥有3间卧室的锌板小屋。她小时候和祖父祖母同房睡,昔日的房子地面不是洋灰,而是泥土,大家都是睡在硬的木板上。

  那时候什么电器都没有,睡觉都是放蚊帐,但不会闷热,因为附近都是树林,入夜后很冷。之后房屋拆除,于1982年重建为砖瓦的双层房屋,她一住就住到现在,如今同住的家庭成员已传至第五代。

  罗玉祥还记得,第6路、第7路、第8路的大部分居民以前都和她一样,是从安邦过来的。南洋商报报馆旁边以前有学校,上学只有一本中文书、算术而已,学生的学费只需2林吉特。

  罗玉祥一直都很喜欢双溪威,一来习惯这个地方,二来出入方便,每日都会骑摩哆到巴刹美食中心找老友相聚。

  双溪威老人院已成立53年

  位于SS9A/20路(巴刹后方)的双溪威老人院,于1966年由一群热心人士创立,以照顾无依无靠的年长者。双溪威老人院理事会主席指出,该院从一开始的微型亚答屋,逐步翻新与提升,并于1997年重建为5层楼 。

  入住老人院的条件包括60岁以上的单身者、拥有自理能力。该院目前收容34个年龄介于60至92岁的长者,包括25名男性及9名女性。

  由于设施年久失修而破损与残旧,许多长者面临困扰。为了改善长者的生活环境,因此该院希望进行大装修,费用约200万林吉特。装修工程预计2020年1月竣工,预计可容纳60名长者,而设施则包括男女卧室、活动中心、小礼堂、视听室、餐厅及办公室等。

  老人院主任表示,由于老人院是免费收容老人,每月开销达逾2万林吉特,扣除政府提供的津贴,仍需依靠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来营运老人院。

  “我们还有一辆可载送10人的客货车,平常可载老人出外看医生或出席慈善活动。”她说,若有热心人士前来担任义工、义务剪发、和老人互动、捐款或捐日常用品,该院非常欢迎。(苏俐婵) 【编辑:王嘉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微信群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至9519990@qq.com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