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班夫滑雪摔了个跟头,手机顺着雪坡滑出十米远,爬起来第一反应不是检查膝盖,而是庆幸这加拿大运营商的手机壳够厚实。在温哥华和多伦多生活了七年,又因为工作频繁跑北京上海,手机卡槽里常年躺着中加两国的SIM卡。这种双城生活让我对两国的移动通信服务有了切肤体验——它们像咖啡和茶,没法简单说谁更好,但哪个更对你胃口,真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说到资费,加拿大人每次收到账单都得深呼吸。我用的中档套餐每月折合人民币快500块,才给20GB流量,这在深圳够我三个同事共用。去年在蒙特利尔郊区自驾,不小心用了漫游数据,三天扣掉半个月房租的教训至今肉疼。但贵有贵的道理,半夜两点在落基山脉露营时,视频电话里雪山的纹理都清晰得能数清松针,这种稳定性是用加币堆出来的。反观我国内那张139元套餐卡,100GB流量还送宽带,视频随便刷到凌晨。不过去年在青海湖自驾,导航突然跳出“仅限紧急呼叫”的提醒,看着窗外茫茫草原,突然觉得多花点钱买张加拿大卡当备用也不算冤。 覆盖范围这事儿更有意思。在温哥华downtown的咖啡厅里测速能飙到800Mbps,但开车两小时到惠斯勒,手机信号格就和山间雾气一样飘忽。有次在贾斯珀国家公园迷路,举着手机转圈找信号的狼狈样被朋友拍成表情包。国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去年在贵州苗寨的吊脚楼里,老爷子蹲在火塘边刷抖音的流畅度,比我在多伦多地铁里抢演唱会票还稳。不过要论国际漫游,加拿大运营商真该向中国移动取经。那次在智利出差,中国卡每天30元封顶的流量包让我全程直播安第斯山脉日落,而加拿大同事的手机早就成了砖头,他握着我的热点宝连声感慨“这比Tim咖啡还救命”。 创新服务这块像在看双城记。国内营业厅扫个脸分分钟办完业务,话费充值像点外卖那么简单。有次在北京南站,手机欠费导致健康码刷不出,当场连充电宝租借柜的Wi-Fi充了值,全程不到三分钟。但在加拿大想改套餐?准备好咖啡和耐心吧——上次改套餐在电话里耗了四十分钟,客服温柔地说“感谢您理解我们的系统正在升级”。不过人家在eSIM技术上确实走在前头,我的苹果表独立通话功能就是在温哥华罗杰斯店里鼓捣出来的,现在跑步再也不用揣着砖头手机了。 客户服务差异最让人感慨。深圳暴雨夜基站故障时,凌晨三点还有穿蓝雨衣的工程师在小区抢修。但在多伦多遇到信号问题,客服那句“预计修复时间未知”的优雅淡定,逼得我学会了自己重启基站——别笑,YouTube真有人教这个。不过有次我华为手机在温哥华罢工,贝尔商店的金发小哥掏出一盒子适配充电器的专业劲,又让人觉得这服务费没白交。 握着冻得发亮的手机站在班夫雪坡上,突然悟透了选择的关键:你要的是烟火气里的实惠便利,还是天涯海角的稳定可靠?像我这种半年飞四次国际航线的,主力卡用着国内套餐省下的钱,够养张加拿大卡当保险。而留守深圳的闺蜜,拿着加拿大女婿送的Rogers副卡,最大的用处是给海外代购刷验证码——你看,通信套餐和婚姻一样,适不适合只有自己最清楚。 FQA |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博主,我经常收到读者询问关于加拿大求职的建议,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朋友考虑北上去枫叶国发展。我自己虽然没有在加拿大工作过,但通过帮助过几位 ...
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美国的旅行爱好者,我经常在周末跳上飞机去加拿大探亲,或者趁着长假飞往中国探索古老文化。记得去年冬天,我从纽约飞往多伦多参加朋友的婚礼,结果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