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

查看:3651 回复:0 发表于 2022-11-28 11:22
发表于 2022-11-28 11: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百四十三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美学心得(第二百四十三集)
罗国正
202211
3033、清朝画家黄钺,是安徽涂县人,乾隆时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工诗文书画,尤善山水、花卉画,享年有九十一岁。用美学的各项指标去衡量他的人生,都是得分甚高,综合评价:非常优秀。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下面将他的主要绘画美学观点摘要如下:
1、画家先要“耳目既饫”,“了然于胸”,经“寓目”,入“心得”,至“造化在我”,得“天地古今,出之怀抱”。
2、在创作时能意、思、气、神、魄力兼到。
3、“意居笔先”,以“苦思内敛”,达“幽况外颁”。
4、“气厚乃苍,神和乃润”。
5、“魄力破地”,方“天为之昂”。
6、“意”之极,则“纵意”或“无意”,才进入化境。“纵意恣肆,如尘冥冥”;“意所未设,笔为之开”;“偶然得之,夫何可加”。
7、“天倪所动,妙不能已”;“兴尽则返,贪则神疲”。
8、“六法之难,气韵为最”,“读书万卷,庶几心会”。
9、“造境无难,驱毫为艰”。
10、“腕有古人”,“机无停留”。
11、“自本自根,亦经亦史”。
12、“听其自然,法为之死”。
13、“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天风泠泠,水波濊濊,体物周流,无小无大”。
…………。
黄钺非常重视画家耳濡目染的丰富感受和读书的文化修养,并将其内化为心得,使之在创作时,运用主观能动性将感受、心得熔铸入画幅里,这过程体现出意、思、气、神、魄力诸要素兼到,实现“幽况外颁”后,达到气厚神和的境界,给人“苍润”的审美享受。他主张画家要 懂得和善于运用“意”之极和有这样的魄力、气势,才能进入“化境”。这正如他所说的,“魄力破地”,方“天为之昂”,意之极,才有“纵意”或“无意”。他强调画家创作,要把握好人的“灵感”、气机和兴致的时机,“纵意恣肆,如坐冥冥”,“意所未设,笔为之开”,“偶然得之,夫何可加”,“天倪所动,妙不能已”,“兴尽则返,贪则神疲”。他这些理念、经验,应该是有丰富经验的书画家都体验过的,尤其吻合顿悟画派的画家们很多时创作所出现的情况。我觉得,黄钺高明之处,不但知道“笔在意先”,还强调“意所未设,笔为之开”,“偶然得之,夫何可加”这观点,在很多画论中是少见的。这涉及到绘画中渐悟与顿悟的关系,意与行的可顺可逆的认识论范畴。事实上,有丰富经验的画家,尤其是绘中国画的画家、书法家是有这方面的经历的,问题是有无在理念上有所归纳。他主张画家要多读书,这是古今中外很多画家的共识,因为多读书的人,作品才易“画如诗”,有思想内涵、有意韵。他重视师古,又强调创新,即“腕有古人”,“机无停留”,“自本自根,亦经亦史”,“听其自然,法为之死”,他将学古人与创新的关系,讲得透彻。他推崇绘画的美学境界是“气韵”,“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天风泠泠,水波濊濊,体物周流,无小无大”。他将“气韵”的意境比喻得生动贴切。
黄钺绘画美学思想的谱系里的核心是:强调创作主体中心地位,将学习古人和自己的见闻、创作中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心法,“自本自根”,以意之极,抓住创作的灵感、气机、契机,追求渐悟与顿悟创作的卓越,以达到有自己特色的、有丰富“气韵”的作品,当审美细究时,作品里“亦经亦史”。
3034、清朝画家王学浩,是江苏昆山人,乾隆时举人,享年七十八岁。他主要的绘画美学观点如下:
1、“六法一道,只一写字尽之。写者意在笔先,直追所见,虽乱头粗服,而意趣自足。或极工丽,而气味古雅,所谓士大夫也。否则与俗工何异?”
2、“作画第一论笔墨”,要有情趣,笔墨精妙,“画中设色”,是“补墨之不足”。
3、“画以造化为师”。
4、“画以山水传神”。
5、学古人在“看其用笔如何,积累如何,安放如何,偏正如何”,以静观照,得奥妙。
读到王学浩的观点,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多是似曾相识。将黄钺与王学浩的美学观点作比较,明显发现这时期的进士与举人的水平差别很大。黄钺有较多自己的创见,而王学浩基本上是照搬前人的观点,主要反映在临摹古人和自然上。王学浩是一个比较清高的人,因家境富裕,绝意干禄,性格恬淡、旷达、闲适,爱游山玩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燕、秦、楚、粤他都遍游,令不少画家羡慕不已。这样的条件,本可以有更大的艺术、美学成就,还是另有原因?他著有《山南老屋画论》。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西范爱热闹

微信群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至9519990@qq.com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