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卡達世界盃開打前,整個西班牙都沸騰了。我在馬德里留學,街頭巷尾的酒吧早就掛滿了紅黃旗幟,同學們整天討論著Enrique教練的名單。那是一種純粹的期待,夾雜著不安——畢竟上屆的失利還歷歷在目。作為一個從小看La Roja長大的球迷,這次陣容的年輕化讓我既興奮又擔心。老將Busquets領銜,搭配Pedri、Gavi這些不到20歲的新血,感覺像一場豪賭。
名單公佈那天,我在宿舍盯著手機反覆確認。門將Unai Simón沒懸念,他在畢爾包競技的穩健表現早就證明自己。後衛線上,Jordi Alba和Carvajal這些老面孔還在,但Eric García和Pau Torres的入選引發熱議——經驗不足,但Enrique顯然想賭一把速度。中場是西班牙的靈魂,Busquets、Koke、Pedri的三角組合,加上Gavi那股瘋狗般的拼勁,讓人想起當年的Xavi-Iniesta時代。前鋒Morata扛起箭頭,Ferran Torres和Asensio在兩翼游走。完整23人名單裡,最意外的是Ansu Fati因傷缺席,少了這個爆點,進攻端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小組賽開踢後,那種擔憂瞬間被狂喜淹沒。首戰對哥斯達黎加,7-0的屠殺簡直像夢境。Morata梅開二度,Ferran閃電進球,全隊傳控行雲流水。我在Calle Gran Vía的酒吧裡,啤酒泡沫濺得到處都是,周圍全是嘶吼的西班牙人。那一刻,真以為冠軍在招手。但足球從來不按劇本走。對德國那場1-1平局,暴露了節奏控制的問題——領先後太保守,被Füllkrug扳平的那球,防線像紙糊的。接著對日本,1-2的逆轉敗局更是一記悶棍。Tanaka的致勝球穿過Simón指尖時,整個觀賽區死寂一片。我們靠淨勝球勉強晉級,可那股開局的氣勢早散了。
十六強對摩洛哥,成了整個世界盃的縮影。我在大學食堂和兩百多人擠著看直播,氣氛緊繃到極點。常規時間0-0,加時賽還是僵局。西班牙控球率七成,射門卻軟綿無力——Morata幾次單刀都踢偏,Busquets的中場調度慢了半拍。點球大戰來臨時,我手心全是汗。Simón撲出Ziyech的第一罰,全場歡呼炸裂。但輪到我們,Sarabia中柱,Busquets射偏,Soler的球被撲掉。當Bounou擋下最後一球,螢幕上0-3的點球比分像把刀刺進心裡。食堂裡有人摔杯子,有人低頭不語。我記得自己愣了好久,不是因為輸球,而是那種熟悉的無力感——控球華麗,卻殺不死比賽。
回頭看球員表現,亮點和遺憾交織。Busquets作為隊長,經驗無可取代,但體能下滑明顯,對摩洛哥加時賽幾乎跑不動。Pedri是最大驚喜,18歲少年場均跑動12公里,傳球成功率九成以上,未來絕對是核心。Gavi的拚勁感染全隊,可毛躁的犯規送了好幾個危險定位球。Morata進了三球,但關鍵時刻總差一口氣,像對摩洛哥那次單刀,換成Villa或Torres可能就進了。Simón撲救穩健,但出擊判斷偶爾冒險。整體來說,這支西班牙才華橫溢,卻少了終結者的冷酷。Enrique的戰術太執著tiki-taka,面對摩洛哥的鐵桶陣,換人調整也慢半拍——為什麼不早上Williams衝擊邊路?
世界盃結束半年了,我還在和當地球迷辯論這場旅程。有人說這是青黃不接的陣痛,我倒覺得是蜕變的開始。Pedri、Gavi、Balde這些小鬼經受了洗禮,2026年會更可怕。但教訓血淋淋——西班牙需要培養像Haaland那樣的殺手,戰術也得更務實。控球率再高,不如一腳致命。下次大賽,但願La Roja不只華麗,更要嗜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