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區裡頭,遇著一位老朋友阿明。佢原本係個勤力嘅工人,但幾年前工廠倒閉,佢失業又失婚,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見到佢嗰陣,佢眼神空洞,成日躲喺屋企唔敢出門。呢啲就係所謂嘅「五失人員」——失業、失能、失學、失獨、失智等群體,佢哋面臨嘅唔單止係經濟壓力,更係社會邊緣化嘅孤獨感。
點解講呢個話題?因為喺華人社會,尤其係老齡化加速嘅城市,五失人員嘅數目不斷上升。佢哋可能係被科技浪潮淘汰嘅工人,或者係照顧長輩而放棄事業嘅子女。我親身幫過幾個案例,發現最難搞嘅唔係錢問題,而係佢哋對社會嘅恐懼。好似阿明咁,佢唔識用智能手機搵工,又怕人哋笑佢落後。呢種心理障礙,往往令幫扶措施失效。
講到幫扶,政府同NGO嘅政策其實唔少。譬如台灣有「就業安定基金」,提供職業培訓同津貼,但問題係資訊唔流通。好多老人家根本唔知點申請,結果資源浪費。我試過帶阿明去社區中心,參加一個為期三個月嘅技能班。佢學識咗基本電腦操作,仲識得用APP搵兼職。呢啲小步驟,慢慢重建佢嘅信心。關鍵係,幫扶唔係單向施捨,而係要融入佢哋嘅生活圈。
社會融入點做?我覺得要從「微互動」開始。舉個例,社區搞個茶聚,邀請五失人員同鄰居一齊飲茶傾偈。開頭佢哋可能好怕羞,但慢慢就會打開心扉。我見過一個失智長者,因為參加咗書法班,結識到朋友,情緒穩定好多。融入指南嘅核心係:建立支持網絡。唔好只靠官方機構,鄰里互助先係最有力嘅後盾。
當然,挑戰永遠存在。資源分配不均係大問題,偏鄉地區嘅五失人員更難獲取援助。我建議大家從自身做起,譬如主動關心身邊嘅弱勢鄰居。或者,支持本地NGO嘅志工計畫。記住,幫一個人融入社會,唔係做慈善,而係創造一個更包容嘅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