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在修車廠見到一輛引擎冒煙拖進來的車,掀開引擎蓋那刻,刺鼻的甜膩味混著白煙竄出來。老師傅蹲在旁邊搖頭:「水箱水乾了都不知道,活塞都黏在一起啦!」這種場面看過太多,說實在的,引擎過熱拉缸的慘劇,十次有八次是冷卻液出了問題。
很多人以為冷卻液只是冬天防凍用,那就太小看它了。這罐有顏色的液體,根本是引擎的血液循環系統。它扛著兩大任務:第一是帶走燃燒室爆炸產生的恐怖高溫(瞬間可達攝氏兩千度!),第二是防止金屬水道鏽蝕穿孔。當你發現副水箱水位低於下限,或是主水箱蓋邊緣有白色結晶痕跡,那就是它在尖叫求救。
檢查冷卻液絕對不能熱車時開蓋!我親眼看過學徒被噴出的沸水燙傷手臂。正確做法是停車後至少等四小時,最好隔夜冷卻。先用厚布蓋住主水箱蓋,慢慢轉開第一道洩壓(聽到嘶聲要停住),等壓力全釋放再完全打開。副水箱比較安全,但也要冷卻後才能補液。
水位不是越高越好。副水箱側面有MAX(上限)和MIN(下限)刻線,冷車狀態下液位應在中間偏上。重點是看顏色變化:綠色變混濁表示防腐劑失效,粉紅色出現鐵鏽色斑點,代表鋁合金缸體開始腐蝕。更可怕的是液面浮著油花,這多半是機油冷卻器破裂,機油滲進水道了。
補冷卻液大有學問。不同顏色配方會打架,混加可能產生膠狀沉澱堵塞水道。原廠手冊寫什麼顏色就乖乖用同款,別自作聰明。緊急時可加少量蒸餾水(自來水礦物質會結垢),但事後要盡快更換混合液。記得乙二醇有毒,沾手要立刻洗淨,車庫存放要鎖好避免小孩誤食——那甜味對孩子很危險。
常被忽略的是水箱蓋壓力閥。這小東西控制著冷卻系統壓力(通常0.9-1.1bar),壓力夠才能提高沸點。膠圈老化或彈簧疲乏,會導致冷卻液從副水箱噴濺流失。建議兩年換一次蓋子,比修引擎便宜太多。
當你發現副水箱水位反覆下降,補了兩週又見底,絕對有鬼。先檢查水管接頭有沒有滲漏痕跡(尤其水泵浦下方),摸摸橡膠管是否軟化膨脹。更隱蔽的是缸床墊片微漏,機油尺上出現奶白色泡沫就是警訊。別拖,這些問題只會越燒越嚴重。
說到底,冷卻液是引擎的隱形保鑣。定期開蓋檢查五分鐘,可能省下十幾萬大修費。下次保養別只盯著機油,蹲下來看看那罐彩色液體,它正默默扛著你引擎的生死。
看完立刻衝去車庫檢查,副水箱居然低於MIN線!難怪最近空調不太冷,補了半瓶粉紅色冷卻液總算正常了
請問冷卻液可以混加不同品牌嗎?上次保養廠給我補了綠色,但原廠手冊寫要用紅色
水箱蓋膠圈老化真的會漏水!上個月高速公路上冒煙就是這問題,換個蓋子才兩百塊
液面有油膜怎麼辦?修車廠說要拆引擎檢查缸床墊片,報價三萬起跳⋯⋯
老車副水箱水位一直降又找不到漏,師傅說是引擎內部燒掉了,有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