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温哥华的阴雨天里,和几位老友约在街角那家熟悉的咖啡馆,话题不知不觉就绕到了房贷上。老王刚续签了浮动利率贷款,一脸愁容地说每月又多掏了几百刀,李姐则抱怨超市账单涨得离谱,连买棵白菜都得掂量掂量。作为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多年的华人,这种经济压力感同身受,央行的一举一动,真不是远在天边的新闻,而是切肤之痛。
加拿大央行的议息会议,向来是经济风向标,每六周开一次会。刚过去的10月25日那场会议,结果一出就刷爆了朋友圈。央行行长Tiff Macklem的团队,面对一堆烫手山芋:通胀率卡在4%上下,远高于2%的目标值,可就业市场偏偏红火得很,失业率低到5.5%,企业招人广告贴满大街。这种分裂局面,让决策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摔个跟头。
深入看,这次会议维持基准利率在5.0%不变,表面上是连续第二次暂停加息,实则藏着深意。通胀的根子没除净,能源价格波动、供应链瓶颈残留,加上全球局势动荡,都在推高成本。但央行没敢再踩油门加息,为啥?家庭债务负担太重了,平均负债率占收入178%,许多人房贷月供占去大半薪水,再加息怕引发违约潮。更关键的是,经济已显疲态,GDP增长放缓到1%边缘,商业投资缩水,出口受美国拖累。央行这是在赌时间,等通胀数据软着陆,而不是硬碰硬搞垮民生。
对我们普通人,这决定像把双刃剑。房贷暂时稳住了,不会月月心惊胆战,但别指望降息救急。储蓄账户利息停在高位,倒是存钱的好机会,可日常开销照涨不误——汽油贵了,房租飙了,连中餐馆的炒饭都涨了两块。长远看,这种僵持可能持续到明年初,央行下次会议在12月6日,如果通胀没回落,恐怕还得小加息一次。但我觉得,利率峰值快到了,2024年或许能盼来降息曙光。身在异乡,更得精打细算,多留应急基金,别被债务套牢。
经济这东西,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那会儿,我在多伦多刚起步创业,差点被高利率压垮。现在看央行决策,更像老中医把脉,得辨证施治。一味加息可能治标不治本,反而伤及元气。加拿大资源型经济的底子还在,只要通胀控住,复苏还是有盼头的。关键是我们得稳住心态,别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