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館二樓,看著維吾爾族老爺爺把滾燙的磚茶倒進鑲銀邊的瓷碗裡,氤氳熱氣混著烤包子的焦香飄上來。隔壁桌幾個背著巨大登山包的法國旅人正笨拙地用筷子夾起薄皮包子,燙得齜牙咧嘴又忍不住大笑。這畫面突然讓我想到,出發前在論壇看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外國人真的能去新疆嗎?」
十年前帶德國朋友進喀什,過檢查站時他們護照被反覆核驗的緊張神情我還記得。但去年在禾木村的青旅,撞見一整隊美國騎行客在院子裡修理單車,車輪上還沾著獨庫公路的泥點。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只要你的護照不是來自與中國互免簽證的國家(比如新加坡、日本這些),老老實實提前辦好中國旅遊簽證(L簽),新疆的大門早就敞開了。
真正需要操心的不是「能不能進」,而是「怎麼玩得透」。烏魯木齊機場的海關人員蓋章時總會多問兩句:「去喀納斯?記得在布爾津辦邊防證啊。」 這張薄紙在新疆比簽證還關鍵,特別是當你想貼著國境線走。在塔什庫爾干縣城的邊防大隊,我幫一對荷蘭夫婦翻譯,他們指著地圖上紅其拉甫的方向興奮比劃,工作人員搖頭:「國門觀景台可以,但前哨班駐地禁止外賓進入。」 有些界碑只能隔著百米用長焦鏡頭捕捉。
安全問題被問得最多,倒不是擔心治安,而是顧慮特殊政策。在伊寧六星街的俄式麵包房裡,哈薩克族老闆娘聽我講外國遊客的顧慮,直接掏出手機展示相冊:「你看,上個月義大利攝影團在我這拍跳舞視頻呢!」 但她也壓低聲音提醒:「可別用無人機拍大橋,我侄子上週剛被請去喝茶。」 新疆的安檢確實嚴格,巴扎入口刷臉掃身份證是常態,外賓通道總有會英語的民警值守,查驗護照時順便推薦當季杏花溝的徒步路線。
若真要說禁忌,不是某個民族或地區,而是對「邊界」的敬畏。在喀拉庫勒湖邊,柯爾克孜牧民的氈房可以留宿,但繞到湖對面拍攝慕士塔格峰就可能闖入管控區;喀什老城的土陶作坊能隨便拍,艾提尕爾清真寺內殿卻禁止非穆斯林進入。帶著簽證護照的遊客,反而比我們更懂尊重這些無形的線——那對法國情侶在莎車王陵前自覺脫鞋的姿態,比任何攻略都生動。
日落時分爬上烏爾禾魔鬼城的山丘,看著一隊韓國攝影師架起三腳架。風蝕岩群在夕陽下燃燒成金紅色,他們的嚮導用生硬中文喊:「快拍!光線十分鐘就沒!」 突然想起入境時海關叮囑的那句:「別逾期停留。」 這片土地太遼闊,三十天簽證期限像流沙般抓不住。或許最該擔心的不是安全,而是如何忍住把機票改簽的衝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