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巷弄裡,那股濃郁的湯頭香氣撲鼻而來,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小時候跟著阿公在台南吃大鼓米線,他總說:「一碗好米線,湯是靈魂,料是血肉。」這些年跑遍全台,從北到南試過無數攤位,才懂那話裡的深意。大鼓米線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平民美食,它承載著街頭巷尾的故事,每一口都是在地人的心血結晶。
記得去年冬天在台北萬華的老店,老闆娘用炭火慢熬豬骨湯,足足八小時才出鍋。湯底清澈卻濃郁,帶點焦香,配上手工米線的Q彈嚼勁,一口下去暖到心坎裡。那滋味不是華麗餐廳能比的,是種樸實的感動,讓人想起老家灶腳的味道。這樣的店藏在不起眼的騎樓下,卻總擠滿識貨的老饕。
高雄鹽埕區有家開了三十年的小店,招牌是古早味沙茶米線。老闆堅持用屏東產的鮮蝦熬醬,拌上豬油渣和蒜酥,香氣霸道得連隔壁攤都聞得到。我去時常看他邊煮邊嘮叨:「米線不能煮過頭,三秒撈起才保口感。」這細節背後是半輩子的堅持,吃進嘴裡,那微辣的層次感會讓人想再添一碗。
說到台中,我偏愛西區那家家庭式鋪子。他們自製酸菜和醃蘿蔔,脆口又解膩,搭上慢燉牛骨湯,鮮甜中帶點回甘。老闆是退伍老兵,聊起他用軍中伙房手藝改良配方時,眼睛還會發亮。這種店沒華麗裝潢,但人情味濃得像湯頭,坐下來吃一頓,彷彿聽見城市的心跳聲。
其實找地道大鼓米線,關鍵在「守舊」二字。現代連鎖店講究效率,湯頭多用粉調,失掉靈魂。真正好店往往藏在市場角落或老街深處,師傅寧可少賺點也不妥協工法。下次若路過台南安平,試試阿嬤掌杓的那攤,她用柴燒灶熬湯,米線吸飽湯汁的模樣,會讓你明白什麼叫「古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