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咖啡店的老闆娘阿芬上週對我嘆氣:「康翠?我連陽台種個薄荷都枯死啦!那些有機商店的東西貴得嚇人,環保袋買了十幾個,最後都拿來裝垃圾。」她攪著咖啡渣的手勢特別用力。我懂這種焦慮——當「綠色生活」變成精品店裡標價四位數的棉麻長裙,或是Instagram上擺拍的藜麥沙拉,多數人只能站在玻璃窗外乾瞪眼。
我曾經把環保想得太悲壯。第一次嘗試自製清潔劑,小蘇打加白醋噴滿廚房,結果滿屋酸餿味,老公以為冰箱的隔夜菜全餿了。後來在傳統市場學到真功夫:賣菜陳伯教我絲瓜絡刷鍋比塑膠刷耐用三倍;魚攤阿嬤隨手扯下芭樂葉塞給我:「回去搓一搓,碗盤油污掉光光。」這些裝在紅白塑膠袋裡的智慧,比網紅帶貨的竹纖維抹布實在得多。
真正改變我的是那場大雨。颱風天後巷子積滿寶特瓶,我撿著撿著,發現瓶底生產日期竟是我生日。這個和我同齡的塑膠瓶,此刻卡在水溝蓋上嘲笑人類的短視。從那天起,我的環保行動從「減塑」變成「斷根」:在頂樓用發泡煉石種地瓜葉,藤蔓遮陽降了冷氣費;拿吐司邊跟早餐店換咖啡渣養蚯蚓;連女兒的芭蕾舞衣都找二手社團交換。省下的錢夠我們每月去小農市集扛回整箱醜蔬果。
最關鍵的轉折發生在腸胃。試著連續三十天吃當季食材,屏東的鳳梨拌豆腐乳當沙拉,雲林的馬鈴薯連皮焗烤。某天清晨五點跟賣菜車到果園,指尖掐下帶露珠的枇杷瞬間,我突然嘗到小學放學偷摘鄰居芒果的滋味。原來身體早被化學添加劑蒙蔽太久,當季現採的綠竹筍生吃竟有梨子的清甜,根本不需要和風醬汁。
現在我的冰箱像小型食物**基地。玻璃罐裡腌著紫蘇梅,冷凍庫有自熬的柴魚高湯磚。上週用烘焙失敗的全麥麵包做了麵包布丁,撒上陽台摘的迷迭香。女兒放學掀開鍋蓋驚呼:「媽!這好像無印良品賣的!」我笑著把食譜寫在過期月曆背面——真正的綠色生活,是讓環保從「犧牲」變成「享受」,像老茶農說的:「土地養人,人養土地,這口氣才接得圓滿。」
【評論】
看完衝去翻冰箱!果然有半盒進口藍莓快過期明天就去菜市場學挑當季水果
求教咖啡渣養蚯蚓細節!我堆肥桶總招來果蠅被鄰居抗議
中段那句「和風醬遮掉食物屍臭味」震撼到我,難怪日本進口的沙拉菜總有藥水味
傳統市場阿嬤真的超多寶藏!上次送我九層塔說防蚊,比電蚊香有用
標題用繁體字但內文是簡體?樓主是港澳台哪區的呀?想看更多在地食材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