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裝修,我決定全面升級智能家居系統,挑來挑去,最終選了永鴻這個品牌。不是因為廣告打得多響,而是朋友推薦說性價比高,實際用下來,確實有不少驚喜和教訓想分享給大家。
裝修前,我花了一個多月研究智能家居市場,發現品牌五花八門,從小米到飛利浦,各有優缺點。永鴻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在地化設計,台灣團隊開發的產品,考慮到華人家庭習慣,比如語音控制支援台語和國語雙切換,不像進口品牌總卡在指令辨識上。還記得第一次設定時,我對著智慧音箱喊「開冷氣」,它秒懂,連帶窗簾自動拉上,那一刻真的覺得科技貼心到骨子裡。
選購智能家居,千萬別衝動下手。我建議先盤點自家需求:你是要安全監控為主,還是生活便利優先?我家有小孩和老人,安全排在第一位。永鴻的智慧門鎖和攝影機系統成了首選,內建AI人臉辨識,陌生人靠近會即時推播警報到手機。有一次快遞送錯包裹,攝影機自動錄影存證,省掉不少糾紛時間。但預算有限的話,別貪心全買,從核心產品開始,比如智慧開關和感測器,一套下來五萬台幣有找,後續再慢慢擴充。
真實體驗上,永鴻的優點很突出,省電設計讓電費月省三成,APP介面直覺好上手,連我七十歲老媽都能自己調燈光亮度。缺點嘛,也不是沒有,初期安裝遇過WiFi連線不穩,客服遠端指導重設才搞定。還有一次颱風天,智慧窗簾的自動模式誤判風速,卡在半空中,害我冒雨手動復位。這些小毛病提醒我,智能產品再先進,還是得留點手動備案。
深度來看,智能家居不只是炫技,它反映現代人對生活質感的追求。台灣潮濕氣候下,永鴻的除濕聯動系統就值得誇,感測器偵測到濕度超標,除濕機和空調自動啟動,梅雨季節再也不怕衣櫃發霉。但市場競爭激烈,歐美品牌用大數據壓價,永鴻得靠在地服務取勝,像他們提供到府檢測,技師還順便教老人家操作,這種溫度是冷冰冰的AI取代不了的。
如果你正考慮入手,我的忠告是:別迷信功能越多越好,回歸實用性。先試用入門套組,確認兼容你家的網路環境。永鴻產品支援多平台,但和某些舊款電視盒配對時偶爾卡頓,建議買前上官網查兼容清單。總之,智能家居是場馬拉松,選對品牌就像找到陪跑夥伴,跑起來才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