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咖啡廳聽閨蜜抱怨,她婆婆堅持手洗碗才乾淨,結果兩人為廚房裝修吵到快翻臉。我默默滑開手機相簿,秀出我家洗碗機洗好的玻璃杯——透得能當放大鏡用。閨蜜當場倒戈:「這根本魔法櫃吧?」其實三年前我也覺得洗碗機是智商稅,直到有次算水電費,發現它每月替我省下快兩百塊奶茶錢⋯⋯
選洗碗機像挑結婚對象,容量不對天天受罪。當初銷售員狂推15人份豪華款,結果我家兩大一小根本塞不滿,每次運轉都像用貨車載便當盒。後來才懂黃金公式:人口數×1.5。獨居或情侶選6人份夠用,三代同堂直接攻12人份。特別提醒愛煮湯的台灣家庭,選能放32公分湯鍋的機型,否則每次洗鍋都得演塞行李箱實境秀。
省水標章只是基本門票,魔鬼藏在洗程細節。某歐系品牌標榜每次用水9.9公升,實測發現要選「節能洗」才達標,日常快洗反而飆到15公升。真正省電的秘訣在「半載模式」,當晚宴只用了紅酒杯時,啟動它比全載省40%電。我家日系機型還有「預約洗」黑科技,設定凌晨三點啟動,配合離峰電價每度不到2元,累積下來夠買三盒草莓了。
烘不乾的洗碗機比潮濕的梅雨季更惱人。曾貪便宜買冷凝烘乾款,結果每次開門都像掀開熱湯鍋蓋,碗底積水得用毛巾擦。後來才懂要認準「自動開門」或「沸石烘乾」技術。上週清濾網時更發現驚喜:滾筒縫卡著半片干貝殼,這種連食物殘渣都能烘脆的功力,難怪能讓陶瓷碗摸起來像曬過太陽的棉被。
安裝血淚史能寫成悲情小說。朋友家舊廚房改裝,師傅沒算好洗碗機門板厚度,現在每次開門都會撞掉微波爐插頭。最穩妥的做法是:訂廚具前先把洗碗機型號給設計師,特別注意側開門機型要預留80公分迴轉半徑。若你住老公寓,記得檢查水龍頭接口,我家當初就因四分管規格不符,多花八百元買轉接頭。
那些年我們交的智商稅:買過號稱能洗蔬果的洗碗機,結果小黃瓜進去變醃漬菜;被「殺菌99.9%」廣告吸引,後來發現七成機型根本沒衛福部認證。現在學乖了,直接看機身有無「TAF」標章,洗程選項有無70℃高溫洗。倒是耗材不必迷信進口,化工系朋友透露,某大廠亮碟劑成分和台製差別只在香精。
上個月回南部娘家,發現媽媽手背多了好幾道洗碗精咬出的裂痕。默默下單了同款洗碗機,騙她說是百貨公司抽獎中的。昨天視訊時她得意展示洗到發亮的神明杯:「早知這麼省水,當初就該把省下的水錢拿去買金紙啦!」原來最難洗的不是陳年油垢,是長輩根深蒂固的觀念。
看完立刻量我家湯鍋!想問內建軟水功能對林口硬水區真的有用嗎?每次水垢都卡在筷籠上
被自動開門功能燒到!但家裡有貓主子,半夜洗碗機自己開門會不會變成牠的暖床啊?
求滅蟑效果實測!住夜市附近小強超愛廚房,聽說洗碗機高溫洗連蟑螂蛋都能殺?
在台灣潮濕天洗碗機當碗櫥用,底部真的不會發霉嗎?之前看社團有人貼黴菌照片嚇到
推日立六人份窄版!老公寓廚房只有45公分寬也塞進去,洗寵物碗盤超方便
附上我家洗碗機年度水電帳單(圖)每次洗不到10塊台幣的秘密都在這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