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開始學烘焙那會兒,我簡直像個無頭蒼蠅。有次想做個草莓鮮奶油蛋糕,站在超市冷藏櫃前,盯著一排排白色盒子發呆。標籤上寫著「Cream」,但哪個才是淡奶油?結果買錯成鮮奶油,打出來稀得像水,蛋糕塌成一團泥。那晚,我邊擦廚房邊發誓,非得把這些廚房術語搞懂不可。
淡奶油英文怎麼說?最常見的叫「whipping cream」,在美國超市最容易找到。但別搞混了,「heavy cream」脂肪含量更高,適合打發成硬挺的裱花。英國人則愛用「double cream」,質地更濃稠。有趣的是,這些名稱背後藏著地域差異——在澳洲,「pure cream」才是主流。關鍵看脂肪比例:35%以上才能穩定打發,低於30%的「light cream」只適合加咖啡,一打就化。
烘焙像場化學實驗,術語就是配方密碼。新手常卡在「butter」和「margarine」之爭:前者是純牛油,香氣濃郁但冷藏後硬得像石頭;後者是人造植物脂,軟化快卻帶股怪味。還有「baking powder」和「baking soda」,一字之差天壤之別——蘇打粉要配酸性食材才發酵,泡打粉自帶觸發劑。更別提「fold in」這種動作指令,不是攪拌,是用刮刀輕柔翻疊,像給麵糊蓋被子。
這些年踩過的坑,讓我養成隨身帶術語筆記的習慣。推薦用圖像聯想法記憶:想像「yeast」(酵母)是睡懶覺的小人,遇熱水才跳起床工作;「zest」(果皮屑)像檸檬在刨絲器上跳舞。避開翻譯陷阱也很重要,比如「shortening」不是縮短時間,而是雪白油,用來製造酥脆口感。下次逛烘焙材料行,試著直接念英文名,店員眼神一亮時,你會懂那種跨過語言門檻的痛快。
廚房術語是張藏寶圖,每個詞都指向風味秘境。當你能對孩子說「把caster sugar換成icing sugar,糖霜就更細滑」,或是看國外食譜不再頭痛,那種成就感比烤出完美馬卡龍還甜。現在我總在材料罐貼英文標籤,彷彿在跟全世界烘焙愛好者秘密通話。
淡奶油和鮮奶油脂肪含量差多少?做提拉米蘇該用哪種?
上次用whipping cream打發總失敗,原來是沒先冰鋼盆!感謝提醒溫度細節
求推薦適合新手的烘焙術語APP,看紙本筆記好麻煩
在英國超市買過double cream,打發後真的超濃郁,比美式heavy cream更香
文中提到的shortening,中文常翻成白油,但有些品牌含反式脂肪要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