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整理烘焙筆記時翻到三年前的失敗紀錄:裱花袋裡擠出塌陷的玫瑰,融化奶油滲透戚風蛋糕胚。那時固執地認為包裝印著「whipping cream」就是萬用淡奶油,直到師傅拎著兩罐不同產地的乳脂製品敲醒我:「你連敵軍武器都沒摸透,怎麼上戰場?」
超市冷藏櫃前站了十分鐘,手指懸在法國進口鐵塔牌與本地乳品廠紙盒間猶豫。標籤都寫著「whipping cream」,但法國版乳脂含量38%像綢緞般閃著象牙光,本地版35%的質地卻透著水感。回家實測更驚人——同樣冷藏溫度下,法國版打發後能托起馬卡龍不塌陷,另一款十分鐘後開始滲出乳清,這才驚覺「whipping cream」根本是場命名遊戲。
亞洲烘焙圈說的「淡奶油」特指可打發動物鮮奶油,但歐美whipping cream標準寬鬆得多。紐西蘭品牌常混入增稠劑維持挺立度,德國有機款堅持純乳脂卻難駕馭。日本職人更狡猾,推出「加工淡奶油」預混穩定劑,裱花時連空調都不用開。最諷刺是某大廠在台灣命名「鮮奶油」,到香港改叫「忌廉」,成分表第三行卻藏著氫化棕櫚油。
真正左右戰局的關鍵在顯微鏡下:乳脂球膜厚度決定打發膨脹率。法國AOC產區的諾曼底牛乳含特殊脂肪酸,4℃冷藏時會形成緻密晶體網。有次偷用母親燉湯的35%料理奶油,打發時乳脂球直接撞裂出水,才知道專業烘焙款需經過「低溫熟成」工序。現在我冷凍庫常備三種武器:38%鐵塔牌裱花,36%北海道四葉做慕斯,35%本地乳廠調卡士達——像選手術刀般精準。
去年研發荔枝烏龍蛋糕時栽過大跟頭。用錯含卡拉膠的whipping cream,茶香分子被膠體包裹釋放不出。改用法國伊斯尼奶油後,舌尖竟能辨別出前調佛手柑香、中段白毫茶韻。乳製品評鑑師朋友透露秘訣:認包裝「UHT」字樣不如檢查「均質化壓力值」,超過250kg/cm²的乳脂球破碎嚴重,注定風味單薄。
下次選購時試著把紙盒倒過來看:優質淡奶油成分欄應該只有「生乳、乳脂」兩行字,像讀一首絕句般簡潔。若發現「carrageenan」或「sodium phosphate」,那不過是穿著蕾絲裙的植物奶油替身。
求問急用時發現買錯whipping cream,加全脂奶粉補救有用嗎?
植物奶油混動物淡奶油打發真的會中毒?看到烘焙社團在吵這個
乳糖不耐的人喝拿鐵沒事,吃淡奶油蛋糕卻拉肚子是什麼魔咒?
冷凍淡奶油復活術實測!退冰時加吉利丁比隔水加熱成功率高
台灣法規到底有沒有規範「淡奶油」名稱?看過標35%也叫鮮奶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