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咖啡廳碰到老朋友阿明,他愁眉苦臉地說:「薪水就那麼點,想投資美股,但一張股票動輒幾萬台幣,根本碰不起啊。」我笑著拍拍他肩,分享自己這幾年用「月供美股」的方式,每月只花幾千塊,就穩穩累積了資產。其實,小額資金定期投入美股市場,不是什麼高深學問,而是普通人也能駕馭的智慧。
記得五年前剛開始工作時,我手頭緊到連房租都差點付不出,但看到美股長期上漲的趨勢,硬是擠出每月五千台幣試水溫。那時選了像SPDR SP 500 ETF(代號SPY)這種大盤指數基金,因為它分散風險,不像單一股票那樣波動劇烈。結果呢?頭一年市場起伏大,賬面時賺時賠,但堅持定期扣款,成本自動平均下來,三年後竟看到複利效應悄悄發酵——本金翻了一倍多。這種策略最迷人的地方,是它逼你養成紀律,不用整天盯盤,生活照過,錢卻默默長大。
月供美股的優勢,說穿了就是「以小搏大」。首先,門檻低到不可思議,現在透過富途牛牛或Firstrade這類平台,每月最低一百美金(約三千台幣)就能啟動,自動扣款設定好,連手指都不用動。其次,風險被攤平得像緩坡,市場暴跌時,你買到更多單位;暴漲時,少買點但資產增值。這種「定期定額」魔法,讓2008年金融海嘯的教訓不再重演——我認識的張阿姨就是靠這招,危機中持續投入,十年後退休金翻了三倍。最後,它適合台灣人節奏,不用熬夜看美股開盤,週末查查績效就行,省下的時間拿去陪家人或進修,多划算。
策略上,我建議新手從兩條路切入:一是選ETF當核心,像VOO或QQQ,涵蓋科技巨頭或整體市場,波動相對溫和;二是搭配一點股息成長股,如蘋果或微軟,每月領點小錢再投入,雪球越滾越快。關鍵是別貪心,我犯過的錯就是初期亂追熱門股,結果賠掉半年積蓄。現在我固定分配:70%資金給ETF,20%給藍籌股,10%留著等大跌撿便宜。工具方面,用複委託或海外券商都行,但務必確認手續費低——有些平台收隱形費用,蠶食你的報酬。
當然,天下沒白吃的午餐。月供美股得熬過市場寒冬,像2020年疫情爆發那陣子,我賬面虧了15%,差點手癢停扣。幸虧忍住,後來反彈賺更多。這方法最怕半途而廢,或資金規劃失當——記得留緊急預備金,別All in。總歸一句,投資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與其幻想一夜致富,不如用每月的小錢,種下未來的搖錢樹。
【評論】
評論:
這篇超實用!但想問新手該怎麼選第一個ETF?SPY和VOO差在哪,哪個更適合每月五千台幣的預算?
我照類似策略做了兩年,每月投一萬台幣在VTI上,已經賺了20%!不過最近升息好怕回檔,作者建議現在進場嗎?
風險部分講得淺了點,萬一美股長期熊市怎麼辦?定期定額真能保證不虧?
工具推薦可以多提嗎?像是複委託稅務問題,還是直接開美國券商好?
感謝分享真實經驗,尤其那段忍住不賣的心得,讓我更有信心堅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