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在京都旅行,為了捕捉櫻花的粉嫩色調,我帶了一張小小的灰卡,結果照片出來,朋友都驚呼顏色怎麼這麼真實。攝影世界裡,灰卡就像個默默無聞的英雄,它解決了白平衡的煩惱,卻常被新手忽略。
灰板的英文怎麼說?它就是「grey card」,在美國有時拼成「gray card」,但意思一樣。這個詞源自攝影術語,灰卡不是隨便一張灰紙,而是經過精密設計的標準工具,表面是18%反射率的灰色,專門用來校準相機的色彩平衡。
為什麼要用灰卡?想像你在陰天拍人像,照片卻偏藍;或在黃昏下拍風景,整個畫面泛黃。灰卡就是你的救星,它讓相機「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性灰,避免後期修圖時手忙腳亂。使用時,先把灰卡放在拍攝主體的光線環境下,拍一張特寫,然後在相機或Lightroom裡設定白平衡點,點選灰卡區域。記住,光線要均勻,別讓影子或反光干擾,否則校準會失準。
我曾在台北的咖啡廳實驗過,室內燈光複雜,黃光混雜白光,沒用灰卡的照片像染了一層橘調。但用了灰卡後,咖啡的褐色和書本的白色瞬間還原真實,連細微的紋理都清晰起來。這不只是技巧,而是科學原理:18%灰是人眼感知的中間值,相機以此為基準,才能精準捕捉色彩。
翻譯指南上,「grey card」在中文叫灰卡或灰板,直譯自英文,強調其灰色特性。其他語言如法文是「carte grise」,日文是「グレーカード」,德文「Graukarte」,都圍繞「灰」這個核心概念。有趣的是,有些攝影師會自製灰卡,但我不推薦——市售專業灰卡材質穩定,反光率精準,自製的容易偏差,反而誤事。
灰卡雖小,卻是攝影包裡的必備品。下次出門,別忘了帶上它,讓你的作品不再被「色偏」困擾。
灰卡在低光環境下還能用嗎?會不會因為光線太暗而失效?
新手想問,如果沒有專業灰卡,用手機APP模擬的效果夠用嗎?
分享我的經驗:上次用灰卡拍婚禮,新人皮膚色調超自然,賓客都說像雜誌照!
灰卡清潔要注意什麼?我的沾了灰塵,校準時總有誤差。
翻譯部分很實用,但想問問灰卡和中性灰卡有什麼區別?是同一種東西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