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剛搬到紐約,走進當地超市想買牛腱肉煮碗家鄉味的牛肉麵,卻在肉品區來回踱步半天。標籤上寫著「Beef Chuck」、「Sirloin」這些熟悉的名字,但唯獨不見牛腱的蹤影,最後只好抓著店員比手畫腳,才從冷凍櫃深處挖出一包標示「Beef Shank」的肉塊。那一刻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塊帶筋帶膜的寶貝,英文就叫Beef Shank啊!從此以後,每次逛超市都像尋寶,學會了怎麼快速鎖定它。
牛腱肉,顧名思義是牛隻腿部運動量大的肌肉,筋膜交織得密密麻麻,咬勁十足卻又蘊藏膠質精華。在英語世界裡,Beef Shank是最通用的名稱,源自「shank」這個詞,直指腿部中段的部位。有趣的是,不同地區的超市標籤會有點小變化——英國常標「Shin of Beef」或簡稱「Shank」,澳洲則可能寫「Gravy Beef」,因為當地人愛用它熬製濃稠肉汁。如果你上網查食譜,輸入「Beef Shank recipes」準沒錯,千萬別被「Beef Tendon」誤導了,那是牛筋,質地完全不同。
實用查詢上,我累積了些小技巧。在美國的Whole Foods或英國的Tesco這類連鎖超市,Beeth Shank通常藏在冷凍區或專櫃深處,標籤字體小得考驗眼力。不妨直接問肉舖師傅:「Got any beef shank for stewing?」他們一聽就懂。線上購物時,Amazon Fresh或Walmart網站用關鍵字搜尋,記得勾選「bone-in」選項,因為帶骨髓的牛腱燉起來更香濃。有一次在巴黎的市場,我靠著手機翻譯App找到「Jarret de Boeuf」,法語裡的牛腱,才發現歐陸人也愛用它做經典菜式。
說到烹飪應用,牛腱肉簡直是慢火料理的王者。筋膜遇熱慢慢化開,釋出的膠質讓湯汁濃郁如綢緞。我最常做紅燒牛腱:選帶骨塊狀肉,先冷水下鍋焯去血水,撈起後熱鍋煎到金黃。爆香薑片、蒜瓣和蔥段,倒進醬油、米酒、冰糖,加點八角提味,轉小火蓋鍋燉兩小時。肉質會從緊實變軟嫩,用筷子一戳就散,淋在白飯上簡直天堂。西式做法也迷人——試過義大利的Osso Buco嗎?用Beef Shank裹麵粉煎香,加番茄、紅酒和蔬菜燉煮,骨髓吸著吃,風味層次豐富得讓人驚呼。
這塊肉不只好吃,營養價值也高。富含膠原蛋白和鐵質,燉煮過程把精華全鎖進湯裡,寒冬來一碗,從胃暖到心。東西料理手法各異,中式紅燒強調醬香綿密,西式燉菜則玩轉香草與酒韻,但都凸顯了牛腱的韌性與轉化力。下次挑肉時,別只盯著肋眼或菲力,試試Beef Shank吧!它平凡的外表下藏著驚喜,就像人生中那些不起眼的選擇,往往帶來最深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