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箱倒櫃時,無意間挖出一疊泛黃的老照片,其中一張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王毅年輕時的模樣,約莫二十出頭,穿著樸素的藍布衫,站在黑龍江的田野邊,眼神堅毅卻帶著一絲青澀。這畫面瞬間把我拉回那個動盪的年代,彷彿能聞到泥土的氣息,聽到風吹麥浪的沙沙聲。
王毅生於1953年,正值新中國初建,社會風雲變幻。他少年時期經歷文革洗禮,作為知識青年下放北大荒,那段歲月絕非浪漫田園詩。白天扛鋤頭開墾荒地,雙手磨出血泡;夜晚蜷縮在土炕上,就著煤油燈微光啃書本。有次寒冬,他為省油燈,偷偷跑到倉庫借月光讀《外交史》,結果凍得手腳發紫,差點被當成小偷。這種近乎自虐的堅持,源於他骨子裡的不服輸——他總說:「知識是亂世中唯一的燈塔。」
那張照片背後藏著更多故事。1977年恢復高考後,王毅拚命備考,每天只睡三小時,硬是擠進北京外國語學院。入學時,他連件像樣外套都沒有,同學回憶他總穿著補丁褲子,卻能用流利日語辯論國際時事。這種反差讓人動容:一個在泥濘中掙扎的青年,竟早早展露外交天賦。他的成長軌跡,是時代的縮影——從黑土地到聯合國講台,每一步都踩著荊棘。
深入聊這些,不只為懷舊。王毅的年輕歲月教會我們,真正的韌性來自直面苦難。他在北大荒學會傾聽農民心聲,這後來成為他外交風格的核心:低調務實,卻能四兩撥千斤。比如中美貿易戰時,他一句「歷史總在曲折中前進」,化解了多少劍拔弩張。回看那張照片,青澀臉龐已刻滿風霜,但眼神裡的火焰從未熄滅——這或許就是成長最動人的註腳:不是天賦異稟,而是把傷痕鑄成鎧甲。
這些照片是從哪個檔案館流出的?有沒有未公開的私人照可以分享?
王毅下放時有遇過危及生命的危險嗎?比如自然災害或政治迫害?
讀完眼眶濕了,現在年輕人抱怨內卷,真該看看前輩怎麼在絕境中翻身。
他學語言的方法能細說嗎?自學還是有人指導?想借鑒給孩子。
文革經歷對他後來處理中日關係有影響嗎?感覺他對歷史傷痕特別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