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飄來一陣熟悉的甜膩氣味,混著點燃枯葉的焦香,像極了糖炒栗子攤飄錯方向的風。隔壁棟的年輕租客陽台又漫出那縷灰白煙霧,我下意識屏住呼吸。這種味道在城市的某些角落越來越不陌生,當它猝不及防鑽進鼻腔,心裡總會咯噔一下:這對身體有影響嗎?該不該報警?
國外研究確實追蹤過二手大麻煙霧的影響。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過實驗,讓受試者待在充滿大麻煙霧的密閉房間一小時。結果顯示,非吸食者血液中確實檢驗出微量THC(四氫大麻酚),濃度約是主動吸食者的十分之一。重點在於「被動暴露」的頻率與濃度——偶爾路過聞到幾秒,和每天坐在瀰漫煙霧的密閉空間八小時,完全是兩回事。
健康風險像個光譜。多數人偶爾聞到二手煙,頂多頭暈或喉嚨微刺,幾分鐘就消散。但對氣喘患者或呼吸道敏感的人,可能瞬間誘發咳嗽、胸悶。更隱形的擔憂是心理層面:孕婦聞到是否影響胎兒?孩童長期暴露會否干擾腦部發育?這些尚無定論,卻足夠讓人心頭蒙上陰影。
有次在音樂祭現場,前排群眾突然傳遞著菸捲,濃厚氣味隨風撲來。我立刻退到上風處,用濕紙巾摀住口鼻——這不是矯情,而是對氣味過敏者的生存法則。若在電梯或車廂遇到,我會直接開口:「不好意思,我對煙味敏感。」多數人會捻熄或移開,畢竟理虧的是對方。
法律紅線比健康界線更清晰。台灣地區《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明定大麻屬二級毒品,持有、吸食皆違法。重點來了:「聞到味道」本身不構成犯罪,但若因此檢舉鄰居,警方到場若查獲毒品,檢舉人筆錄中提及「長期聞到異味」就是關鍵證據。曾有大樓住戶集體檢舉樓上毒趴,最終憑著管理室監控與多人證詞讓警方破門。
最荒謬的是某些公共場所的灰色地帶。朋友在溫哥華出差時,旅館走廊整天飄散大麻味(當地合法),他向櫃台抗議只得到聳肩回應:「先生,這是自由。」回台後他苦笑:「突然覺得台灣的禁菸令很可愛。」合法性不代表合理性,當「自由」侵犯他人呼吸權,再寬鬆的法律都該有配套。
阿伯在公園下棋時傳授過一課:若發現社區有可疑氣味,別急著衝去敲門理論。先記錄時間頻率(例如每週三晚間九點),用手機拍下煙霧來源方向,存證後向管委會或里長反映。衝動對峙可能激怒對方,尤其癮君子神智恍惚時更危險。「檢舉要聰明,保護自己卡要緊啦!」他捻熄香菸的動作特別瀟灑。
話說回來,恐慌往往源於未知。有回在阿姆斯特丹轉機,航廈指定吸菸室飄出的氣味濃得像打翻香水,旅客行經時卻神色自若。環境心理學很有趣——當多數人視某種味道為日常,它引發的焦慮感便神奇降低。這不代表危害消失,卻提醒我們:面對陌生氣味,理性判斷永遠比本能恐懼可靠。
味道是記憶的鑰匙,但有些鑰匙,最好永遠別插進生活的鎖孔。
實用推!上次報警結果警察說沒當場抓到就難辦,原來要先自己蒐證
懷孕六個月聞到樓下味道超焦慮,這篇讓我安心多了但寶寶會不會有影響啊?
拜託某些人別再扯「二手大麻無害論」,合法國家也有公共場所禁菸好嗎
求問:如果衣服沾到麻味被警犬聞到,真的會被請去驗尿嗎?急!
文筆超有畫面~那個糖炒栗子比喻精準到笑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