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夜裡接到老友電話,聲音黏著焦慮:「移民顧問收了頭期款就失聯了,那可是孩子三年的補習費。」雨點砸在玻璃上,我握著發燙的手機,突然想起十年前幫親戚查證移民顧問牌照時,發現對方執照號碼竟印著「此號碼不存在」的荒謬。
移民這條路,踩坑的代價往往是整個家庭的未來。真正可靠的機構從不會把「百分百成功」掛在嘴邊,反而會反覆提醒你風險點在哪裡。記得陪表姐見顧問時,對方攤開檔案夾說:「加拿大薩省技術移民去年有37%申請人因職業代碼誤填被退件」,接著抽出紅筆劃出文件某處:「這裡,你們要盯著他們填。」
查驗牌照只是基本功。去年幫朋友交叉比對三家機構資料,發現某間號稱二十年老字號的辦公室,實際登記營業年份竟不足五年。更諷刺的是,他們官網展示的「成功案例照片」,經反向搜圖發現是國外圖庫買來的素材。當我將移民局官網的註冊顧問名錄截圖傳過去,朋友盯著螢幕上缺失的機構名稱,手指冰涼。
契約條款裡的魔鬼藏在「退費機制」四個字。見過最離譜的條款寫著「若因申請人隱瞞資訊導致失敗,服務費不退」,結果後續糾紛時,機構竟將填表時誤植的英文拼音小錯誤也歸類為「隱瞞」。現在我都建議朋友簽約前,直接要求顧問在合約補註:「除蓄意造假外,因顧問方作業疏失導致申請失敗應全額退費」。
收費透明度是照妖鏡。某客戶被報價單上的「第三方費用」坑過,十五萬的政府規費項目,實際查證僅需九萬。後來我們發展出「三階驗證法」:先讓顧問列出所有收費項目代碼,再對照移民局官網公示價格,最後要求提供繳費憑證範本。當某機構支吾說著「代辦費不便透露細節」,基本可以判定有貓膩。
真正踏實的顧問,會在你問及「最快移民路徑」時,先潑盆冷水:「您孩子的哮喘病史可能需要額外體檢報告。」就像認識十餘年的溫哥華持牌顧問老陳,總在初次諮詢就明說:「您先生的中文電工證照要重考加拿大標準,這關我幫不了,得先找認證機構。」這種把客戶弱項攤在陽光下的誠實,反而讓人安心。
最近幫新創公司高管做移民規劃時發現新陷阱:某些機構用「創業移民包過」當誘餌,卻刻意忽略省提名企業必須實際營運的鐵律。當我們調出該機構經手的十二個「成功案例」,發現竟有九家在落地後十八個月內因未達投資承諾被取消身份。移民這盤棋,贏在看清三步後的殺招。
深夜整理抽屜時翻出泛黃的移民申請副本,某頁角落有當年顧問手寫的藍字備註:「此處公證件需彩掃,黑白件曾被退件三次。」忽然懂得可靠二字的分量——不在於華麗的成功率數字,而在那些替你預見風雨的細膩筆跡。
當你在異國郵局寄出最終申請包裹時,應當是懷著篤定而非賭徒般的惶惑。選擇移民夥伴的智慧,往往始於對過度承諾的警惕,成於對缺陷坦誠的珍視。這條路的盡頭不是一紙簽證,而是某天夜裡醒來,發現自己已在故鄉與新土之間,長出紮實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