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三年前收到第一封美國大學錄取信時,我盯著郵件裡那句「請儘快提交I-20申請文件」足足發楞五分鐘。什麼是I-20?這張紙比錄取通知還重要嗎?直到後來在簽證面談現場,親眼看見前排學生因為I-20出錯被拒簽,才驚覺這張薄紙的重量。今天就把我踩過的坑、熬的夜,還有移民律師私下提醒的細節,揉碎了講給你聽。
I-20本質是學校替你向美國政府背書的「在讀證明」,三頁紙承載著你在美的合法身份。別被官方名稱「Certificate of Eligibility for Nonimmigrant Student Status」嚇到,它其實就是你的留學身份護照。開學報到、申請社安號、甚至銀行開戶,掏不出I-20就像沒帶身份證——處處碰壁。
當年我犯的最大錯誤,是收到電子版I-20就歡天喜地打印出來簽字。結果在休士頓入境時,海關官員用紫外線燈照著紙張角落皺眉:「妳這份缺少SEVIS水印。」後來才知道,正規流程必須要求學校郵寄原件,那組隱形防偽碼才是關鍵。現在想起來還後怕,若當時被遣返,三十萬留學存款證明就全打了水漂。
表格第1頁的Program Start Date藏著魔鬼細節。朋友小陳的課程9月1日開課,I-20卻寫著8月15日。他以為能提前兩週入境旅遊,結果在洛杉磯機場被扣查五小時——F-1簽證規定最早只能提前30天入境。最後學校國際處主任親自傳真解釋信才放行,行李箱輪子都被海關拆下來檢查。
第2頁的Funding Sources更是血淚重災區。學妹去年填寫父親年薪40萬,但銀行流水突然出現兩筆百萬進帳。簽證官盯著存款證明冷笑:「這筆錢夠在你們城市買套房了吧?」當場被蓋拒簽章。後來補交股票交割單、房產評估報告等十二份文件才翻案,整個暑假全泡湯。
最致命的是第1頁底部的簽名欄。我見過最冤的案例是學生用藍色原子筆簽名,結果學校註冊處拒收——移民局規定必須是黑色水筆。還有位糊塗蟲把簽名日期寫成西元前2023年(想寫2023.7.1卻筆誤成2023.1.7),差點誤了開學日。
當你終於捧著熱騰騰的I-20原件,先別急著塞進行李箱深處。立刻做三件事:用手機掃描正反面存雲端;把SEVIS ID(N開頭十位數)寫在手機備忘錄;最後用透明文件夾裝好,複印三份分開放。去年芝加哥機場有留學生行李箱被偷,靠著網盤裡的I-20掃描件,兩小時就在領事館補辦到臨時證明。
這張紙從申請到過期都在主導你的留學命運。課程負載不足、轉學沒報備、甚至畢業後實習空窗期超過五個月,都可能讓I-20失效。上個月還有博士生因實驗室經費中斷,沒及時更新I-20上的Funding來源,出境參加國際會議後再也無法入境。
此刻正在宿舍書桌前寫這些,窗外飄著初雪。手指摸過I-20粗糙的紙面,想起三年前那個在廣州領事館外發抖的自己。這張紙終會泛黃捲邊,但它撐起的時光,足夠你長出飛越**的翅膀。
求問第2頁的personal funds到底要不要寫獎學金金額?學校給的offer letter上有寫,但I-20表格欄位空著
緊急!我的I-20開學日期寫錯成去年,已經簽名寄回了怎麼辦?
被戳中痛點去年就是因為funding資料不齊被check兩個月,差點錯過orientation
補充一點:如果I-20丟失,除了向學校申請補發,記得同時聯絡SEVP處理SEVIS記錄
看到紫外線防偽那段冷汗直流,馬上翻出壓箱底的I-20用驗鈔燈照,還好有看到水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