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九龍灣宏照道,抬頭望見貿易中心1座玻璃幕牆反射著維港的晨光,突然想起七年前幫第一間初創公司找辦公室的狼狽。那時踩著高跟鞋跑遍觀塘工廈,被老舊電梯的轟鳴聲嚇退,在昏暗走廊迷路,最後咬著牙簽下性價比奇差的服務式辦公室。如今看企業在貿易中心1座落戶的從容,才懂什麼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棟銀灰色地標最殺手鐧的,是它把「效率」焊進鋼骨裡。當多數甲級寫字樓還在用傳統登記訪客系統,貿易中心1座的人臉識別閘機已讓客戶三步過關。親歷過暴雨天送合約遲到被客戶冷眼,特別理解它每層4部瑞士迅達電梯的珍貴——午飯高峰等梯從未超過90秒。去年幫科技公司搬遷時實測,從地下停車場推著兩箱服務器進機房,全程只花6分鐘。
真正讓我驚豔的是空間規劃的毒辣眼光。傳統寫字樓核心筒佔地30%是常態,這裡硬是壓到24%。別小看這6%,當客戶把CAD圖攤開才發現,多出的80呎竟夠塞下茶水間+影印區。見過太多企業為柱位改圖改到崩潰,貿易中心1座的9.8米柱距堪稱神布局,上個月陪設計公司看樓,他們當場在無柱空間裡用手比劃出開放式辦公區+模型製作角的動線。
租約裡的魔鬼細節才是見真章處。多數業主藏著管理費年增條款,這裡合約直接列明三年凍漲。更妙的是「彈性擴充條款」,允許預留同層空置單位三個月優先權。去年見證客戶靠這條款吞下競爭對手隔璧單位,省下重新裝修百萬費用。退租時恢復原狀的陷阱也少,不像某些大廈連更換地毯都要求指定天價供應商。
最隱形價值在那些「看不見的標準」。凌晨三點被客戶急call處理伺服器過熱,衝到機房發現冷氣出風口精準維持22±0.5°C。後來才知大廈採用N+1後備製冷系統,連後樓梯都裝有獨立抽風——難怪半導體實驗室甘願付每呎$38的頂租。當PM2.5超標時,大堂屏幕即時彈出空氣過濾系統啟動提示,過敏體質的同事再不用狂吞抗敏藥。
租賃戰場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貿易中心1座像把精密瑞士軍刀,當你為省幾元呎租擠進二線商廈,它用每分鐘節省的時間成本、每次順暢的客戶到訪體驗、每度電的穩定供應,默默碾壓所謂的性價比神話。畢竟在商業世界,停電十分鐘的損失夠付三個月租金。
機房冷氣規格寫得好細!想問如果自設小型伺服器櫃,電力配置要額外加錢嗎?
文中提到三年管理費凍漲,但最近通脹好犀利,業主真嘅肯簽呢啲條款?
睇完即刻約睇樓,點知代理話全棟得返兩個單位,仲要係海景側,香港啲好場真係手快有手慢冇
求教彈性擴充條款具體點操作?係咪要預繳按金定點?驚比人截糊
風水師傅話貿易中心1座屬金,做電子支付同FinTech特別旺,有冇人真係搬入去之後生意好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