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京味轩的那一刻,熟悉的烤鸭香气扑面而来,瞬间把我拉回儿时在北京胡同的回忆。那会儿爷爷总带我去老字号尝鲜,他说真正的北京味藏在火候里——鸭皮得烤得金黄酥脆,一咬下去“咔嚓”声伴着油脂香,肉却嫩得能化在舌尖。京味轩的师傅是三代传人,坚持用果木炭慢烤,鸭子选的是京郊填鸭,肥瘦恰到好处。我上次去,特意守着出炉,看师傅片鸭时刀工利落,每一片薄如纸,透光见脂。配着荷叶饼卷葱丝甜面酱,那股焦糖混着肉香的滋味,几十年都没变过。
烤鸭之外,京味轩的小吃才是地道京魂。豆汁儿熬得浓稠,初闻那股发酵酸味可能劝退人,但配着焦圈咬一口,越喝越上瘾——像老北京人说的“喝的是情怀”。豌豆黄做得细腻,入口即化,甜度刚好压住豆腥;炸酱面用的是手擀面,酱里五花肉丁炸得酥香,拌开来满碗油亮。最惊喜是炒肝,肝尖嫩滑,蒜汁勾芡浓稠,喝一口暖到胃里。这些小吃不是摆设,每样都有讲究,比如艾窝窝的糯米皮要蒸得透而不烂,红豆馅得手工炒到起沙。
店里的氛围也透着京味儿,青砖墙挂着鸟笼,八仙桌配长条凳,跑堂的伙计一口京片子招呼人。但别挑周末去,上次我排了四十分钟队,好在等位时送了冰糖葫芦解闷。老板是胡同长大的老北京,聊起天来如数家珍:他说豆汁儿的酸来自绿豆发酵,早先是贫民吃食,如今成了文化符号;烤鸭的甜面酱得用六必居的,差一点就失魂。这种坚持让京味轩不只卖吃食,更像活着的京城博物馆。
若真要说遗憾,就是份量实在。两人点半只鸭加三样小吃,撑得扶墙出,建议多约几个朋友分着尝。临走时打包了驴打滚,黄豆粉裹着豆沙,回家蒸热吃依然软糯。这味道让我想起爷爷的话:“吃的是手艺,守的是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