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咖啡馆,邻座两位教授压低声音争论着什么。我无意偷听,但\反犹太主义\、\学术自由\几个词还是钻进耳朵。回家路上经过社区公告栏,新张贴的《反犹太意识法案》宣传海报在路灯下反着光。这法案像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波纹正一圈圈荡开。
法案的初衷写着\保护犹太群体免受歧视\,白纸黑字无可指摘。但魔鬼藏在细节里——那些对\反犹言论\的模糊界定,像把伸缩自如的尺子。上个月加州某大学课堂,教授讲解巴以冲突时引用联合国报告,次日就被投诉\散布反犹主义\。校方启动调查时,教授苦笑着对记者说:\历史成了雷区,每一步都得踮着脚走。\
更深的裂痕出现在校园。犹太学生团体拍手称快,终于有了法律盾牌;穆斯林学生社团却默默撤下声援巴勒斯坦的海报。朋友在常春藤盟校任教,她说教师休息室现在分两拨人:一拨反复检查教案里的\敏感词\,另一拨干脆避开中东话题改讲北欧神话。\连《威尼斯商人》的剧本讨论都取消了,\她搅拌着冷掉的咖啡,\莎士比亚成了高危教材。\
法案的辐射范围超出校园围墙。社区中心取消犹太文化展,策展人私下坦言\怕触犯法案配套条款\;报社编辑室争论是否刊登某学者,最终撤稿只因文中提到\犹太财团\——尽管是十九世纪历史语境。最吊诡的是,犹太裔作家莱文的新书因批评以色列政策,竟被自家社区书店下架。\这法案像件过紧的束身衣,\他在播客里自嘲,\保护你,也让你窒息。\
书店老板老周的故事或许最具隐喻性。他的橱窗曾摆着《安妮日记》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并列,如今只剩畅销小说。\不是怕被告,\他摸着泛黄的书脊,\是怕有人借法案之名,把不同声音都塞进\反犹\的箩筐。\上周市政厅听证会上,黑人牧师、穆斯林伊玛目和犹太拉比罕见地并肩而坐,共同要求修订法案中\可能压制言论自由\的条款。
历史总在重复相似的剧本。上世纪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横扫美国时,也是以\国家安全\之名划下红线。当年被列入黑名单的剧作家后人,如今在法案听证会上举着祖父的照片。当保护特定群体的善意,演变为寒蝉效应的推手,我们或许该重温伏尔泰那句被引用到包浆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愿意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回家路上,公告栏旁多了张手写小纸条:\真正的包容不需要审查,而需要更多对话。\墨迹未干,在夜风里轻轻摇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