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剛染白和樂邨居安樓的十字型天井,樓下阿伯收音機的粵曲聲就隱約飄上十六樓。在這裡住了廿幾年,走廊盡頭那扇永遠半開的鐵閘,見證過多少拖鞋踢踏聲趕校車的清晨。公屋生活像煲老火湯,材料尋常,但時間賦予的風味,藏在每條晾滿萬國旗的長廊轉角。
初搬進來最頭痛晾衫。後生仔以為買部乾衣機就解決,結果電費單嚇到阿媽拍枱。隔壁陳太教我「三叉晾衫法」,兩支竹竿斜架成三角,衫袖褲管迎風鼓脹如帆,颱風天都穩陣。最妙是晾衫時的情報交換——三樓張師奶提醒「聽朝停水記得儲定」,七樓強仔媽問「邊度買到平靚正校服褲」,竹竿輕碰的噠噠聲,比手機群組更即時。
轉角那間「周記糖水」撐過三波疫情,靠的是街坊深夜那碗腐竹薏米少甜。老闆周伯總在落閘前,給夜歸保安留半碗芝麻糊焗在保溫箱。有晚撞見他教新移民阿媽煮清補涼:「黨參要指甲掐得出印先夠潤,雪梨核記得去清。」瓦煲冒的熱氣,把潮州話廣東話煲成了同溫層。
居安樓的孩子都有雙飛毛腿。樓下球場框框聲響到十點,細路哥自動轉戰天井跳飛機。王師傅的單車維修檔變成臨時託兒所,放學小鬼頭排排坐食魚蛋,等阿婆湊完孫才收檔。最神奇是後樓梯那窩流浪貓,阿英姨每日放工拎著魚檔尾貨餵養,如今三代同堂見人就蹭,比管理處張貼的「勿餵動物」告示更得人心。
黃昏是整棟樓的儀式時刻。家家戶戶收回曬得蓬鬆的棉被,空氣裡飄著洗衣粉的太陽味。阿伯們在花槽石凳開象棋局,觀戰的比下棋的激動。當橙色街燈亮起,某戶飄出煎紅衫魚的焦香,混著隔兩座傳來的豉油王炒麵鑊氣,這時候按下電梯,總能遇見捧著飯焦香的鄰居笑問:「食未啊?」
求問邊位師傅識整居安樓啲舊式鋁窗?我屋企個窗鉸生晒鏽,驚跌落街
睇到眼濕濕!以前周記碗喳咋落足桂圓肉,𠵱家廿蚊碗得半粒花生
有冇人記得廿年前天井個氹氹轉?我細個成日坐到嘔,阿媽話而家拆咗起長者健身器
樓主張師奶係咪住七樓電梯口果位?早排見佢拖住買餸車跌親,而點啊?
強烈要求管理處恢復中秋天台煲蠟!𠵱家啲細路連月光都未見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