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站在宿舍窗前,心跳得厲害。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被兩所頂尖學校同時錄取——一所在紐約,另一所在倫敦。興奮過後,卻面臨艱難選擇:該怎麼拒絕其中一所?那時我笨拙地寫了封郵件,事後才發現自己語氣太生硬,差點傷了招生官的心。後來在職場打滾多年,常幫學生處理類似情況,才懂拒絕的藝術:它不是冷漠的切割,而是人際關係的溫柔收尾。
拒絕大學錄取,核心在於尊重對方投入的時間與期望。想像招生官可能為你的申請熬夜審閱資料,一封敷衍的回覆會讓所有心血顯得廉價。記得有個學生案例,他急著回絕學校,只寫了「謝謝,我不去了」,結果對方誤以為是惡作劇,打電話來確認時語氣尷尬。這不是小題大作,在國際禮儀裡,教育機構的邀請代表信任與投資,你的回應形同一次小型外交。
該怎麼做才不失禮?關鍵在於及時性與真誠度。錄取通知往往附帶截止日,別拖到最後一刻才回覆,那像在暗示「你是備胎」。我建議收到信後三天內行動,用郵件或電話皆可,但郵件更穩妥——它能留下紀錄,避免口頭誤會。開頭先表達感謝,具體點出學校吸引你的地方,比如「貴校的跨領域課程讓我印象深刻」,而非泛泛說「謝謝機會」。這種細節展現你真讀過他們的資料,而非機械化應付。
接著,委婉陳述決定。別用「但是」這類轉折詞,它容易聽起來像藉口。直接說「經過深思,我選擇接受另一所學校的錄取」,並簡短說明理由(非必要,但加分)。理由要正面,例如「該校更貼近我的研究方向」,而非抱怨「你們獎學金太少」。曾遇學生寫「因為你們排名不夠高」,招生官私下苦笑說:「這像在我們臉上甩數據。」記住,理由不是辯解,是給對方一個理解的窗口。
結尾保持開放性。加一句「未來仍希望能參訪校園」或「期待在學術會議相遇」,這不是客套——教育圈很小,教授可能成為你未來的合作者。最後簽名前,多檢查一次錯字,稱謂別寫錯招生官姓名。寄出後若收到回信,務必再致謝。整過程像跳一支慢舞:進退有節奏,才不會踩痛對方的腳。
拒絕的藝術,其實是自我成長的鏡子。當你學會優雅轉身,代表你懂責任的重量。那些被我拒絕過的學校,後來有些教授成了我職涯的導師;一封得體的郵件,埋下十年後的人脈種子。現在回想當年自己的青澀,反而感激這堂課——它教會我,在人生十字路口,溫柔比果斷更需勇氣。
如果學校一直催回覆,該怎麼應對才不傷和氣?
我去年拒絕時提到家庭因素,結果招生官寄慰問卡來,超感動!
用電話拒絕會更真誠嗎?怕自己講話結巴⋯⋯
萬一後悔了,還能挽回錄取資格嗎?
這篇點醒我了!當年亂寫拒信,現在還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