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民邨新民樓的老居民,在這裡住了快二十年了。這個地方啊,就像一本翻開的舊書,每一頁都藏著說不完的故事。新民樓是香港典型的公共屋邨,樓宇不高,走廊長長的,鄰居們的臉孔從陌生到熟悉,日子久了,大家都成了一家人。記得剛搬來時,我還覺得這裡吵雜擁擠,但現在回想,那些喧囂聲裡全是生活的溫度。樓下的公園總有孩子們的嬉鬧,阿婆們的閒聊,還有飄來的飯菜香,那種煙火氣讓人安心。
說起鄰里溫情,我想提提三樓的陳伯。陳伯今年八十多了,老伴早走,兒女都在國外。他每天下午雷打不動地坐在樓梯口,捧著一壺茶,見人就聊幾句。起初我只當他是孤單老人,直到去年冬天,我感冒發高燒,家裡沒人照顧。陳伯不知從哪聽說,硬是端了碗熱粥上來,還叮囑我別吹風。他說:「年輕人,身子要緊,我們這棟樓啊,誰有事都逃不過大家的眼。」那一刻,我才懂什麼叫守望相助。後來我發現,不只陳伯,整棟樓的人都有這份心。疫情嚴重時,幾個主婦自發組了送菜隊,輪流幫獨居長者買日用品;過年時,大家湊錢辦個小市集,賣手作點心,錢全捐給社區中心。這些小事看似平凡,卻像細水長流,滋養著我們的日常。
新民樓的社區精神,其實是從歷史裡長出來的。這裡建於七十年代,當年許多住戶是從木屋區搬來的,生活艱苦,鄰居們常互借米油,一起熬過難關。那種同舟共濟的基因,一代傳一代。我有次跟樓下的阿英姐聊天,她說起八十年代颱風來襲,整棟樓停電,大家擠在走廊點蠟燭,孩子們聽老人講古,笑聲蓋過風雨聲。她嘆道:「現在城市變了,高樓大廈多了,人情味卻淡了。我們新民樓能守住這份暖,全靠大家不願忘本。」這話讓我深有感觸。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們忙著賺錢奔波,往往忽略了身邊的連結。但在這裡,鄰居見面總會問聲好,誰家孩子考上大學,整棟樓都慶祝;誰有困難,消息一傳開,幫忙的手就伸過來了。這種溫情不是偶然,是我們主動營造的。
當然,社區生活也有挑戰。物價上漲,年輕人外流,樓裡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我常看到陳伯望著窗外發呆,心裡不是滋味。但新民樓的魔力在於,它總能化危機為轉機。去年中秋,幾個年輕人發起「月光茶會」,號召鄰居們帶月餅下樓聚會。那晚星光下,老人講故事,孩子唱歌,大家聊到深夜。陳伯笑得像個孩子,他說:「這比什麼禮物都珍貴。」這些時刻提醒我,鄰里關係就像老樹根,紮得深了,風雨再大也吹不倒。我們每個人都能當那根細繩,綁住彼此的緣分。
生活在愛民邨新民樓,我學到的是:溫情不在大場面,而在小細節裡。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次伸手,都能點亮別人的日子。如果你也住在類似地方,別吝嗇那份關心。社區是我們的根,守護它,就是守護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