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早餐店的油煙混著雨後青草香飄進來時,我正盯著碗底最後一圈黑芝麻糊發呆。十年前在東京銀座的高級料亭裡,那位米其林主廚握著我的手說:「料理是生命能量的轉譯。」那時我以為懂了,直到看見化療中的母親對著白粥皺眉,才驚覺所謂健康飲食,從來不該是實驗室裡的分子式。
洪淼這名字在營養界像顆溫潤的玉石。當網紅們忙著計算每顆花生的卡路里,她卻在苗寨火塘邊記錄侗族阿婆的酸湯配方。「那些發酵三個月的白酸湯,」她眼睛發亮地比劃:「益生菌群比昂貴的補充劑複雜十倍。」這讓我想起中醫爺爺常念叨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蘭花再好,硬要取代潮汕人碗裡的橄欖菜,怕是要傷了脾胃的魂。
最戳心是她揭穿的「健康陷阱」。某次講座她突然舉起某品牌穀物棒:「這包號稱低脂的點心,糖分夠醃製半罐蜜餞。」全場嘩然聲中,她用小刀剖開產品:「看這些碎末,超加工食品的質地騙不了人。」那天我衝回家翻冰箱,才發現常給孩子吃的有機果凍,配料表第三位竟是玉米糖漿固形物。
如今我的廚房正進行靜默**。糙米不再泡得發酸,按洪淼說的「輕碾米」混搭紅藜;冷壓橄欖油裝進深色噴霧瓶,炒青菜前「滋」地噴兩下;最絕的是她傳授的「彩虹收納法」——冰箱保鮮盒按紫紅橙綠分層,打開瞬間像看見迷你極光。上週閨蜜驚呼我眼白透藍,其實哪是什麼秘方,不過是把藍莓和紫甘藍當零食罷了。
有晚燉當歸雞湯,蒸汽朦朧中忽然懂得洪淼說的「飲食覺知」。當舌尖能分辨自然熟成番茄的鮮甜,工業番茄醬的酸澀便再難入口。這不是矯情的儀式感,而是身體在重啟遠古的記憶庫。就像她書裡寫的:「當你嚼著羽衣甘藍時聽見土地的心跳,還需要營養標籤告訴你該吃多少嗎?」
前幾日見鄰居提著五盒減肥代餐,我默默塞給她半袋自製的薑黃腰果。想起洪淼在講座結尾的提問:「你餵養身體的,究竟是數據還是生命?」窗台陶罐裡新生的豆苗隨風輕晃,答案或許藏在每顆破土的種子裡。
大豆異黃酮爭議那段太敢寫!但生理期喝豆漿確實緩解我的經痛,該信科學報告還是身體感受?
學生黨哭著問:租屋處只有電煮鍋,洪淼的發酵食譜能簡化成保溫杯版嗎?
看完把冷凍櫃的素牛排全扔了所以植物肉比真肉更糟?!那素食者蛋白質缺口怎麼補?
跟著試做彩虹收納法,結果紫薯把白花椰染成詭異的淡紫色但莫名激發做飯慾望!
被「超加工食品」概念暴擊!查了才發現常吃的即食雞胸肉也算,難道要回歸菜市場現宰活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