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整理書房時,從箱底翻出那本被翻到捲邊的《DSM-5臨床手冊》,扉頁上還留著十年前在哥大圖書館熬夜寫筆記時滴落的咖啡漬。那瞬間突然意識到,從抱著課本啃食理論的留學生,到如今在曼哈頓有間能看見中央公園落葉的諮詢室,這張鑲在柚木畫框裡的紐約州執照(LPC)竟已默默伴我走過三千多個諮詢時數。最近總收到私訊問「非心理本科能考嗎」「沒綠卡怎麼辦」,乾脆把抽屜裡發黃的備考筆記本攤開,聊聊這條荊棘與玫瑰並生的路。
很多人以為考張證照就像通關遊戲,其實它更像在迷宮裡種樹——你得先摸清每道磚牆的溫度。以紐約州為例,那紙由州教育廳頒發的Licensed Mental Health Counselor (LMHC)執照,申請表展開足足有餐廳菜單那麼長。核心門檻藏在三摺頁的細則裡:碩士學位必須來自CACREP認證課程(全美僅60%院校符合),課程清單精確到令人髮指,連「危機干預實作課必須包含50小時面對面演練」這種細節都標紅加粗。當年我同學就因少修3個學分的團體治療專題課,被迫多耗半年補學分。
實習時數這關最磨人。600小時直接服務時數裡,有240小時得在持照督導眼皮底下進行。還記得有回凌晨兩點衝到布魯克林青少年中心處理自傷個案,隔天清晨頂著黑眼圈向督導彙報時,她突然打斷我:「你右手在抖,先處理自己的創傷反應再談個案。」原來那晚的鐵鏽味和尖叫聲觸發了我童年記憶。這種浸入骨髓的實戰,才是真正讓教科書文字活過來的魔法。
當你終於攢齊所有學分和時數,NCE/NCMHCE這兩座大山就橫在眼前。全美諮詢師考試委員會(NBCC)的考題像會讀心術,去年新增的虛擬情境題尤其刁鑽。螢幕上演員扮演的個案突然摔杯子咆哮,你必須在90秒內從12個選項挑出「此時最符合倫理的反應」。有考生考完苦笑:「感覺像同時在玩密室逃脫和道德辯論賽。」
通過筆試只是拿到入場券,州面試官會用放大鏡檢視你的實習紀錄。我親眼見過申請者因漏填某次督導日期被退回補件,也聽聞有人因個案記錄寫「來訪者情緒失控」這種主觀描述遭質疑。最關鍵的其實是那封督導推薦信:有位考官私下透露,他們會特別注意信裡是否出現「在文化敏感度展現驚人成長」這類具體敘述,這比泛泛誇讚「優秀」更有說服力。
如今看著諮詢室裡光影移動,常想起當年在考場手汗浸濕答題紙的狼狽。這張卡片的重量不在燙金徽章,而在它迫使你直面自身陰影的每個深夜。當你終於有資格接住他人墜落的時刻,才會明白所有繁複條文背後,藏著對生命最慎重的溫柔。
在台灣讀的心理所,課程大綱要怎麼對照CACREP認證啊?光看官網全英文頭好痛
實習時數能算上在非營利組織當志工的經驗嗎?每週接8小時熱線電話那種
坐月子時邊餵奶邊刷題的媽媽路過NCMHCE情境題真的比嬰兒夜哭還折磨人
求問州面試被問到「如何處理對跨性別個案的反移情」該怎麼答才不會踩雷?
有人走過藝術治療師轉考LMHC這條路嗎?擔心創作治療時數不被承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