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夏天,我在紐約出差時突然全身起紅疹,又癢又腫,整晚輾轉難眠。醫生診斷是蕁麻疹,說是壓力大加上食物過敏惹的禍。從那之後,我開始研究美國家庭用藥的門道,發現不少安全有效的選擇,能快速緩解症狀。今天就來分享這些經驗,讓大家少走彎路。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因多樣,可能是花粉、海鮮或情緒波動。皮膚冒出紅腫斑塊,伴隨劇癢,嚴重時甚至影響呼吸。美國藥局常見的非處方藥是首選,像抗組織胺類藥物,它們阻斷身體的過敏反應,效果溫和又迅速。舉個例子,Benadryl(成分是diphenhydramine)適合急性發作,睡前服用能止癢助眠,但別連續超過七天,以免嗜睡副作用累積。
另一款我常備的是Zyrtec(cetirizine),它藥效持久,一天一顆就夠,上班族用起來方便。記得有次野餐後起疹,我立刻吞一顆,半小時內紅腫就消退大半。不過,這類藥物對兒童得謹慎,最好先諮詢兒科醫生,劑量要減半。如果症狀反覆發作,像持續超過六週,就得考慮處方藥如類固醇,或找出過敏原避免觸發。
用藥安全是關鍵,別自行混用多種藥品。我有朋友曾亂吃抗組織胺加止痛藥,結果頭暈噁心。建議從低劑量試起,搭配冷敷或燕麥浴舒緩皮膚。萬一出現呼吸困難或喉嚨腫脹,別猶豫,直奔急診室—這可能是過敏性休克的警訊。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調整作息很有幫助。壓力管理像冥想或運動,能降低復發風險;飲食避開高組織胺食物,如起司或加工肉品。這些年我學會與蕁麻疹共處,關鍵是保持耐心,用對方法就能回歸自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