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坪這地方,對香港學生來說簡直是隱藏版寶地。十年前我拖著行李箱鑽進這片山腳下的村落時,還以為誤闖了哪個鄉郊秘境。誰能想到這片被大埔公路和吐露港夾著的彈丸之地,竟成了中大、教大師生的生活基地。清晨推開窗,八仙嶺山嵐混著豆漿鋪的蒸氣飄進來,比任何鬧鐘都醒神。
找房這事兒得拿出考古精神。村屋門口貼的手寫招租紙條比地產APP靠譜得多,記得帶上強光手電筒——有次看完白天光線充足的單位,簽約當晚才發現牆角發霉紋路拼成了梵谷的星空。本地房東阿陳教我秘訣:敲牆聽聲,空心牆隔音差;開水龍頭看壓力,清晨洗澡才知水壓不足多崩潰。單人套房月租四千起跳,天台鐵皮屋能壓到三千內,但夏天慎選,去年阿明在鐵皮屋煎蛋不用開火的視頻還在學生群流傳。
住進來才懂什麼叫巷戰生活。巷口「昌記」凍檸茶杯壁掛滿水珠的樣子,比教科書任何插圖都讓人記憶深刻。傍晚七點衝到街市尾搶十蚊三份的菜心,阿婆會順手塞你兩根蔥。最妙是樓梯底的神龕旁總堆著鄰居互傳的物資:畢業學姐留的電飯煲、馬來西亞生回國前寄存的冬陰功醬、甚至見過半瓶威士忌貼著「壓力大自取」的便利貼。
進城靠73A巴士搖去沙田是必修課。車廂裡總瀰漫著奇妙的氣味交響曲——前座阿伯的鹹魚袋混著後排韓國留學生的香水。有次暴雨癱瘓交通,我和三個哲學系同學擠在的士後座辯論尼采,司機突然插話:「後生仔,超人理論同我哋搵食一樣啫,咪又係要睇路!」車資平分那刻,突然參透共乘經濟學真諦。
省錢生存術是赤泥坪居民的隱形勳章。五金店十蚊買的晾衣繩,比超市百元貨承重力更強;村口車房借千斤頂換行李箱轆,老師傅順便教你輪胎保養。凌晨兩點趕論文時,記得到士多後門按三下喇叭,睡眼惺忪的老闆會從鐵閘縫遞出熱阿華田,玻璃瓶押金五蚊比便利店膠樽環保得多。
雨季來臨前記得拜會天台霸主。頂樓李太養的七十盆蘭花是天然氣象台,花苞緊閉就代表颱風逼近。去年山竹襲港,整棟樓的人擠在她家打邊爐,馬來西亞僑生貢獻的肉骨茶包,混著湖南交換生的麻辣鍋底,竟調和成難忘的防災美食。雨水敲打鐵皮屋頂的節奏裡,突然明白所謂社區感,不過是風雨飄搖時知道總有扇門為你開著。
在這裡住滿三年後,返鄉時竟對著高樓林立的窗景失眠。懷念赤泥坪的蛙鳴作背景音的日子,還有那晚暴雨中,房東提著手電筒幫我找回被風刮走的襯衫時,在泥濘裡踩出的星斗狀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