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著購物車在溫哥華的超市裡,耳邊飄過廣東話和普通話的閒聊,話題總繞著「RRSP帳戶該買哪隻基金」。十年了,這種場景像楓糖漿的甜香一樣滲進我的加拿大日常。剛落地時連TFSA和RRSP都分不清,如今看著每月自動扣款的基金報表,才懂當年理財顧問那句「時間會把碎雪滾成雪球」的深意。
共同基金的本質像社區麵包店的眾籌。十個人各出$1000,就能請專業師傅烤$10000的頂級歐包,每人按出資比例分得麵包——這便是基金單位持有人的概念。股票基金是帶麥香的酸種麵包,債券基金像紮實的全麥吐司,平衡型基金則是什錦貝果拼盤。加拿大特有的「系列基金」(Series Funds) 更要細看,Series A要付前端佣金,Series D雖免佣金但管理費略高,就像選麵包得看配料表。
我的第一筆投資栽在「明星基金」迷思裡。2018年跟風買了當年收益率23%的科技基金,結果隔年遇到市場波動,看著淨值像落基山的雪崩曲線般下墜。銀行顧問遞來的熱可可都暖不了手。後來在圖書館翻到晨星報告才頓悟:五年標準差超過15%的基金,心臟得裝起搏器。現在我的核心配置是加拿大股息基金打底,配一匙全球指數ETF當醬料,另挖一小勺主題基金(最近迷上水資源基金)當餐後甜點。
真正讓雪球滾起來的,是設定「股息再投資計畫」(DRIP)。就像中餐廳熬高湯,小火慢燉才出醇厚滋味。每月$300定投進加拿大藍籌股基金,十年複利竟滾出比本金多53%的收益。關鍵在註冊帳戶的稅務魔法:RRSP裡的資本利得延稅增長,TFSA的收益完全免稅。去年用TFSA帳戶收益支付後院翻新的畫面,比尼加拉瀑布還壯觀。
最近幫新移民朋友看基金報表,發現隱形殺手是「管理費比率」(MER)。2%看似微小,但三十年後會吃掉近半收益。猶記理財教練用咖啡打比方:每天省下一杯$4的拿鐵改喝辦公室咖啡,三十年後夠買輛特斯拉——基金費率就是那杯隱形拿鐵。現在我只挑MER低於1.2%的指數型基金,省下的錢夠每月多投兩份港式點心。
投資不是百米賽跑,是帶著復利望遠鏡的徒步旅行。當你在超市聽見「基金跌了怎麼辦」的焦慮對話,記得摸摸錢包裡那張自動扣款授權書——時間正默默把銅板鑄成金幣。
請問Series F基金適合什麼人買?在銀行官網看到管理費只要0.8%好心動
淚推DRIP那段!五年前開始用Questrade自動定投加拿大銀行股基金,股息再投資的單位數已經超過手動買的了
坐等樓主開箱水資源基金!最近在猶豫CIBC的藍色基金還是RBC的全球水電基金
新移民求救!RRSP帳戶裡的基金賠了15%,該停扣等反彈還是加碼攤平?
完全同意管理費是魔鬼去年把滿手2.3%MER的主動基金轉成指數型,一年省下的錢夠全家吃龍蝦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