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買賣基金投資入門與買賣技巧
窗外的雪壓彎了後院的楓樹枝,我握著冒熱氣的咖啡杯,想起二十年前剛落地多倫多時,連RRSP和TFSA都分不清的窘迫。如今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成了我投資組合的骨架,但當年翻遍中文論壇,卻找不到半篇能戳中移民痛點的實戰指南。
記得第一次買ETF是在TD銀行櫃檯,職員遞來厚達47頁的英文說明書時,我盯著\Tracking Error\和\Securities Lending\這些術語發愣。後來才懂,ETF本質是把一籃子資產切成小塊的金融樂高,用股票帳戶就能像買蘋果公司那樣交易。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同樣追蹤標普500的ETF,加拿大人買VOO要繳15%股息稅,換成VSP就因加幣避險結構省下這筆錢。
在加拿大玩ETF有兩把關鍵鑰匙:TFSA和RRSP帳戶。去年幫鄰居陳太檢視組合,發現她把高股息ETF放在普通帳戶,每年白繳38%稅金。轉進TFSA後,同樣領$5,000股息,瞬間多出$1,900在口袋裡跳動。更妙的是,當你在Questrade掛單買進時,記得勾選\Passive ETF\免佣金選項,那些$4.95的交易費省下來,十年後夠帶全家去班夫坐直升機。
基金公司不會告訴你的事實是:管理費正在爆發隱形戰爭。2010年追蹤加拿大股市的ETF平均收0.28%,現在ZCN只要0.06%。別小看這0.22%差距,當你投入十萬加幣,三十年後複利會吃掉一輛特斯拉Model Y。我的抽屜裡還留著當年買的1.2%管理費基金說明書,現在看來簡直是古董。
真正讓我交過學費的是買賣時機。2020年3月油價崩盤時,我貪快用市價單搶進能源ETF,恰逢流動性乾涸,成交價竟比淨值溢價12%。現在學乖了,掛限價單永遠設在淨值±0.5%範圍,寧可少賺也不當冤大頭。每月發薪日雷打不動執行\機械式定投\,任它道瓊斯指數暴漲暴跌,我的成本曲線始終是條溫和的微笑。
最近幫大學生設計的\三明治策略\頗受歡迎:底層用XEQT全球股票ETF當主餐,中間夾著ZAG債券ETF避險,頂層撒上科技類ETF當香料。就像楓糖漿要澆在熱鬆餅上才對味,年輕人放90%在股類,快退休的調成股債各半。上周雪暴停電時,手機跳通知說組合裡的太陽能ETF(TAN)單日漲7%,突然覺得窗外的暴雪也沒那麼惱人了。
金融顧問常說\別試圖接住墜落的刀子\,但當恐懼吞噬市場時,我總想起溫哥華漁人碼頭的老華僑——他們總在暴風雨後用$1加幣撿龍蝦。去年矽谷銀行倒閉那周,我分五批買入納指ETF(QQQ),每跌3%加一注。三個月後回頭看,那些帶血的籌碼成了當年最甜美的收穫。
投資終究是認知變現的遊戲。當你在Wealthsimple下單前,不妨問自己:這筆錢三年內要用嗎?看懂公開說明書裡的\衍生工具使用政策\了嗎?說到底,ETF只是載體,真正的魔法在於用紀律對抗人性的貪懼,像釀冰酒般等待時間的饋贈。
求問TFSA帳戶買美國ETF的稅務陷阱!聽說有withholding tax但搞不清具體算法
管理費0.06%的ZCN和0.24%的XIC該怎麼選?差四倍費用但績效幾乎一樣
新手建議用哪家券商?Questrade免佣金但有最低餘額限制嗎?
去年跟風買AI主題ETF虧了20%,該認賠還是攤平?作者遇過類似情況嗎
文中的三明治策略具體比例怎麼抓?35歲有房貸適合股債幾比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