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報稅季,看著信箱裡漸漸堆起的T4、T5表格,咖啡杯上的熱氣混著一絲焦慮裊裊上升。在加拿大打拼這些年,從最初被稅表嚇到手忙腳亂,到現在能從容幫親友捋順稅務,真是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今天想掏心窩子和大家聊聊那些實實在在的節稅門道,還有申報時容易踩的坑。這不是稅務局官腔,而是鄰里間廚房桌邊的經驗談。
說真的,加拿大的稅務體系像座精密迷宮,但鑰匙往往藏在細節裡。比如那個常被忽略的「搬家費用抵扣」,當年從多倫多遷到溫哥華找工作,光是這項就幫我抵掉近三千加幣應稅收入。前提是新工作地點必須比舊址遠至少40公里,連打包紙箱的收據都得留著底。還有醫療開支,別只盯著藥費單,配眼鏡、牙醫診所收據、甚至為特定治療往返的油費,只要超過家庭淨收入3%那條線,都能算進去。去年幫鄰居王太整理,發現她漏報了女兒的脊椎矯正治療費和往返專科診所的公里數,硬是擠出兩千多塊抵稅額。
註冊退休儲蓄計劃RRSP不用多說,但時機是魔術師。二月底截止日前供款能減免去年稅額,但若現金流緊,拖到十二月再投,抵的是明年稅。更妙的是「超額供款」策略——每年允許比限額多存$2000而不罰款,這筆錢雖不能當年抵稅,增長卻延稅。我認識的張先生就靠這招,在收入高峰年先存超額,等隔年收入下降再申報抵扣,硬是把稅階壓低一檔。至於免稅儲蓄帳戶TFSA,別被「免稅」二字騙了以為只能儲蓄,裡頭玩股票賺的資本利得照樣免稅,簡直是散戶寶地。
自雇人士的灰色地帶最多。家裡書房當辦公室?按面積比例分攤水電網費可抵稅,但得真有專屬工作區。去年幫開網店的小李核帳,發現他把全家娛樂用的Netflix月費也攤進「營銷成本」,這種擦邊球稅局查賬時一打一個準。還有「餐飲招待費」,必須證明與生意直接相關且客戶在場,自己獨酌的牛排賬單可糊弄不過去。最隱蔽的是汽車開支,選公里數抵扣還是實際成本分攤得精算,我通常建議客戶每月嚴謹記錄行車日誌,某年靠這本日誌硬是把$0.55/公里的抵扣額發揮到極致,比瞎填實際成本多省八百多塊。
說到查賬,見過太多人栽在「慈善捐款」上。不是捐得越多越好,而是聯邦與省級抵免率像階梯——首$200抵免率約20%,超過部分飆到40%以上。聰明的做法是累積幾年小額捐款,湊夠數再一次性申報。前年社區教堂翻新,陳太太把過去五年的捐款收據疊起來申報,抵稅效果比每年零敲碎打高出37%。
電子報稅雖快,紙本申報有時反而是護身符。尤其涉及複雜資本利得,比如賣掉渡假屋,用紙本附上詳細計算過程更不易觸發審查。四月三十日前務必寄出,郵戳為憑。有年我拖到四月二十九日才把文件塞進郵筒,結果隔週稅局來信說缺了張T2202A學費單,嚇得魂飛魄散,幸好補交期限寬限到六月中旬。現在學乖了,三月底前必備齊所有材料,抽屜裡永遠躺著預付郵資的掛號信封。
稅務不是零和遊戲,而是持久戰。當你發現退稅支票的數字夠帶全家去班夫玩三天,或RRSP裡的複利滾得比工資漲幅還快時,那種踏實感比什麼都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