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基金定投到底該怎麼設定每月金額,尤其像我們在加拿大生活,物價高、稅重,每個月薪水扣完房租水電,剩多少能投資?這問題困擾我多年,從剛移民時口袋空空,到現在有點小積蓄,我走過不少彎路。
記得十年前剛到溫哥華,月薪才三千加幣,付完房租和日常開銷,幾乎沒剩。那時聽人說定投好,就硬擠出兩百塊丟進指數基金,結果市場一跌就心慌,差點停掉。後來慢慢學到,每月投多少不是隨便抓個數字,得看個人財務全貌。首先,你得算清總收入減去固定開銷,像房貸、車貸、保險這些硬性支出,再留一筆緊急備用金——至少三個月生活費,放高流動性帳戶。
剩下的可支配收入,才是投資空間。我建議從10%開始試水溫,年輕人風險承受度高,可以拉到20%,但別超過,否則生活品質打折扣。舉個例,月薪五千加幣,扣稅後剩四千,開銷兩千五,緊急金存好後,剩一千五可支配——那每月投一百五到三百之間就合理。重點是持續性,哪怕只投五十塊,複利滾十年,效果驚人。
更深一層是心理因素。市場波動時,看到帳面虧損容易衝動停扣,這時金額小反而好堅持。我遇過一位多倫多工程師,月薪高卻投太多,一遇熊市就失眠,最後放棄定投。不如設定一個「無感金額」,像自動扣款從薪水帳戶轉出,當成固定費用。另外,別忘了通膨和加幣貶值影響,在加拿大投資全球基金時,貨幣風險要納入考量。
目標導向也很關鍵。問自己:投資是為退休?小孩教育?還是單純財富增值?如果目標是二十年後退休,每月金額可以穩健些;但想五年內買房,就得保守點,多放現金部位。工具上,我偏好ETF分散風險,費用低又透明。總之,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你的數字。定期檢視調整,生活變動時重算一次,比盲目跟風強。
最後分享我的現況:四十歲後,家庭開銷大,我降到月薪12%定投,主力在美股和加拿大債券基金。風雨無阻十年下來,報酬率雖不驚天動地,但睡得安穩。投資像馬拉松,起跑慢沒關係,關鍵是別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