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多倫多正飄著細雪,我握著溫熱的馬克杯,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買加拿大國債的手忙腳亂。那時連「票面利率」和「殖利率」都分不清,如今抽屜裡躺著五國國債憑證。這條路摔過的跤,今天替你鋪成防滑步道。
國債不是老頭子的專利。當股市像雲霄飛車衝刺時,它像個沈穩的錨;當通膨啃食存款時,它化身金鐘罩。上個月幫溫哥華的茶餐廳老闆娘用國債鎖住裝修基金,她笑著說比放定存多賺兩趟機票錢。
新手最常卡在第一步:以為要抱著鈔票衝銀行櫃檯。真相是,我書房電腦開著燈就能買遍全球國債。關鍵在「證券戶」這把萬能鑰匙——台灣讀者打開常用券商App,加拿大人登入Questrade帳號,香港朋友點開中銀界面,本質都是同個戰場。
買國債像選咖啡豆,你得知道自己要什麼風味。三年期加拿大國債像杯拿鐵,穩健帶點微利;十年期美債像濃縮咖啡,利率高但得忍受波動。去年在東京銀座咖啡館遇見的基金經理教我:「當殖利率曲線倒掛時,記得把短期債券當三明治夾心層。」
實戰那天,我在TD系統輸入「CAN 2.75% 2026」,手指懸在確認鍵上十分鐘。其實只要看穿三個魔術數字:票面利率是官方定價,市場價格隨供需浮動,殖利率才是真實報酬率。記住這個公式:當市場價格票面金額,恭喜你買到打折國債。
進階玩家會偷看中央銀行的眉角。去年加拿大央行暗示升息前,我提前把長期債換成浮動利率國債,躲過價格暴跌。就像嗅到暴風雨前把露台盆栽搬進屋,這種敏銳度靠每月追蹤央行會議紀錄練成。
國債最大迷思是「絕對安全」。真相是: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會跌,通膨爆發時實質收益可能變負數。我的避險組合永遠留兩成給抗通膨債券(TIPS),像在救生艇存罐頭。
上週教台北大學生用新台幣10萬買美國國債。透過複委託帳戶買進零股債券,手續費比星巴克咖啡便宜。看著她計算年息3.9%比銀行定存多賺的便當錢,眼神發亮的模樣讓我想到當年的自己。
國債像慢火煲湯的滋味,急著掀鍋只會燙手。現在我每月固定撥三成收入加碼債券,尤其在股市狂歡時更要紀律投入。這不是熱血投資,而是給未來的自己埋時間膠囊——等十年後拆封時,連本帶利的複利會讓你感謝此刻的耐心。
加拿大TFSA帳戶買國債真的免稅嗎?求推薦具體操作平台
跪求算價差實例!用100萬台幣買美債vs台債五年後差多少?
如果持有人過世,國債繼承流程會很複雜嗎?
現在進場買長債是不是自殺?各國央行都在放鷹
定存族跳槽國債真實心得:手續費吃掉的利息比想像中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