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剛搬到多倫多時,房租水電壓得我喘不過氣,朋友隨口提了句「試試現金回贈吧」,我當時還嗤之以鼻,心想這八成是騙局。誰知後來無意間在網上訂了件羽絨外套,透過某個返現平台,竟收到$20的支票,那感覺像撿到寶似的。從此,我迷上了這種「邊花錢邊賺錢」的把戲,十年下來,積少成多,光是去年就額外進帳近$2000加幣,足夠付清全家聖誕旅行的機票。
現金回贈的本質很簡單:你消費,平台或銀行返還部分現金給你。聽起來像天上掉餡餅?其實背後是商家為了吸引顧客,甘願分潤給第三方中介。舉個日常例子,我在Shoppers Drug Mart買日用品,先登入Rakuten(前身Ebates)網站,點擊合作連結後再購物,交易完成就能拿3-15%不等的返現。這招不只限網購,連實體店如Walmart也能用,只要掃描收據上傳到App,幾週後現金就入帳PayPal。
但別以為這是無腦操作,裡頭學問深著呢。關鍵在於「疊加策略」:我常結合高返現信用卡如Scotiabank Momentum Visa(日常消費返4%),再搭上季節性促銷。比如黑色星期五時,Amazon常推10%返現活動,這時刷卡買大件電子產品,等於折上折。不過得小心陷阱——有些平台設最低提領門檻(如$25起),或返現遲遲不到帳;我有次貪快用新興小平台,結果個資外洩,惹來一堆垃圾郵件。
更深一層看,現金回贈其實是行為經濟學的應用。商家利用人性「損失厭惡」心理,讓你覺得消費等於賺錢,不知不覺多買。我學乖後,現在只鎖定必要開銷:每月超市採購、油費、網路訂閱,絕不為返現衝動購物。同時,我會定期比對不同平台(像Honey或TopCashback),甚至用Excel追蹤返現率,確保最大化收益。在加拿大,氣候寒冷網購盛行,這種省錢法特別管用,尤其通膨飆升時,每分回饋都是救命錢。
歸根結底,現金回贈不是魔術,而是紀律遊戲。從我第一張$20支票到今天累積五位數儲蓄,靠的是耐心和細心。別期待一夜暴富,但每天咖啡錢省下來,年底可能多趟小旅行。你準備好試試了嗎?就從下次網購開始,讓消費變投資。
這個方法在加拿大真的划算嗎?我住溫哥華,房價高到哭,想靠返現補貼生活費。
返現平台會不會偷扣手續費?我之前用過一個,到帳金額少得可憐。
有推薦新手入門的信用卡嗎?信用分數普通,怕申請被拒。
隱私問題好擔憂,用這些App需要給銀行帳號嗎?怕被駭客盯上。
感謝分享!試了Rakuten買傢俱,兩週後收到$50,爽到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