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全球經濟風波不斷,連加拿大這個看似穩定的地方,也開始感受到寒意。作為一個在溫哥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華人,我親身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還有疫情後的波動。那時,眼看著鄰居失業、物價飆升,才真正體會到財富保值的重要性。經濟衰退不是遙遠的預言,它隨時可能敲門,我們得提前準備,別讓辛苦攢下的積蓄化為泡影。
面對衰退,第一步不是恐慌,而是冷靜評估個人財務。我記得疫情初期,許多朋友匆忙拋售股票,結果虧得一塌糊塗。相反,我堅持定期檢視收支:每月固定存下收入的20%,作為應急基金;同時砍掉非必要開銷,像外賣和奢侈品,轉為在家煮飯或二手購物。這聽起來老套,但積少成多,一年下來能省下幾千加幣,足夠應付突發狀況。
財富保值的核心在於多元化投資,絕不能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裡。我在加拿大的經驗是,房地產雖穩定,但流動性差;股票波動大,適合長期持有。我會分配資金:40%在低風險資產如政府債券或黃金ETF,30%投入藍籌股,剩下30%留給創新型產業或加密貨幣。黃金尤其關鍵,它像避風港,通脹時價值不減反增。去年我買了些實物金條,雖然手續費高,但心理踏實多了。
更深層的,是風險管理和心理韌性。經濟衰退往往伴隨失業潮,我建議大家培養第二技能,像線上課程或兼職,增加收入來源。同時,別被媒體的負面新聞牽著走——恐慌只會導致錯誤決策。我每週設定“財務冷靜日”,只關注數據和長期規劃。記住,衰退是週期性的,總會過去;堅持下來的人,反而能在低谷中撿到便宜資產。
最後,想強調一點:財富保值不是富人的專利,普通人也能做到。從今天起,開始建立預算表,學習基礎投資知識。加拿大有許多免費資源,像政府財務諮詢服務,別怕開口求助。經濟寒冬裡,準備充足的人,總能迎來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