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搬來香港時,站在電訊商門前眼花繚亂,櫃檯小哥熱情推銷「最新最平」月費計劃,差點簽下兩年死約。後來才發現,所謂「著數」背後藏著數據用量陷阱和捆綁服務。這幾年摸爬滾打,甚至因為合約細則和客服扯皮數小時,總結出血淚教訓:選月費計劃像投資,要穿透包裝看本質。
多數人第一個盲點是「流量迷思」。見到100GB大數據包就心動?且慢。翻開你手機的數據用量記錄,九成用戶每月實際用量不足20GB。我曾實測一個月瘋狂追劇、導航、傳高清圖,用量才衝到28GB。電訊商最愛用「海量數據」當噱頭,其實多付的錢根本用不到。反而要盯緊「公平使用條款」——某些計劃標榜無限數據,但超過特定容量後竟會限速至龜速,影片卡頓到想摔手機。
第二個坑是「隱形捆綁」。某次被「月費$148送$300超市券」吸引,簽約後才發現強制綁定24個月影視平台會員,取消要賠違約金。更絕的是「免費手機」陷阱:表面零機價,實則將手機成本攤分到月費,兩年總支出比單買手機貴$800。金融角度看,這就是變相分期貸款,利率還不透明。
真正省錢的門道在「需求拆解」。通話狂人該盯緊「網內互打免費」條款,像中移動的「親友號碼」功能,設定5個常用號碼無限通話;商務族則要查清「國際漫遊日費計劃」,某些計劃每日$38封頂比逐MB計費省下八成。至於學生黨,直接官網找「學園計劃」,出示學生證月費立減30%,比街霸推銷更划算。
最近幫阿婆換約更是經典案例。她原用$198/月計劃含10GB數據,但每月用量不到1GB。轉用中移動「長者安心計劃」月費$68,包含2000分鐘通話和3GB數據,還送24小時遙距醫療諮詢。關鍵動作是攜號轉台,電訊商為搶客額外送$500電子券,等於頭半年月費僅$35。這種隱藏優惠,門市櫃檯從不會主動告知。
簽約前務必玩「三重對比術」:先上官網用「用量計算器」輸入通話時長和數據習慣,系統會推薦匹配計劃;再去價格比較網站勾選「攜號轉台」及「免行政費」篩選;最後殺到門市,拿著競爭對手報價單要求「price match」。我上月靠這招從原價$228壓到$138,還多拗到6個月免月費。
現在每當見到朋友抱怨月費貴,我就反問三句話:「你上個月實際用了多少數據?合約裡有幾項服務從沒打開過?上次檢視月費計劃是什麼時候?」答案往往讓人啞口無言。省錢從來不是買最便宜的,而是讓每分錢都砸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中移動個長者計劃邊度申請?要唔要帶身份證明文件去門市搞?
睇完即刻check用量紀錄,發現自己連續半年用唔到5GB,仲交緊$198月費,聽日就去轉plan!
攜號轉台係咪真係冇風險?上次聽人講轉完收唔到銀行SMS驗證碼
文中提到嘅價格比較網站有冇邊個可靠?求私信推薦
好中point!我中過「免費送Netflix」嘅伏,綁死24個月計落貴過自己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