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開月結單,看到那串信用卡積分數字,總有種玩策略遊戲的錯覺。以前覺得積分不過是銀行的小恩小惠,直到有次臨時要用機場貴賓室,才發現手上中銀卡的積分,原來真能當錢使。
積分累積像種田,光埋頭刷可不行。我試過把家庭水電煤、孩子學費全綁定一張中銀卡自動扣款,半年下來竟多攢了兩萬多分。關鍵是別把雞蛋分開放,集中火力刷主力卡,配合銀行的「指定類別5倍積分」活動,超市買菜、加油站付款這些日常開支,瞬間變成積分金礦。
更隱形的技巧藏在銀行活動頁裡。中銀常推「週三跨境消費享額外積分」,就算只買百來塊的港貨零食,線上支付照樣觸發獎賞。去年聖誕前鎖定「積分翻倍月」,硬是忍到活動日才換機票,同樣分數竟多換到一趟高鐵商務座。時機這東西,在積分世界裡比現金折扣更值錢。
說到兌換,走過最彎的路是只看禮品目錄。有次想換咖啡機,目錄標價三萬分,轉頭用積分折抵信用卡帳單,相當於只值兩百港幣。後來學乖了,先算「每分價值」:直接抵現金最實在,1萬分約等65元;換電子券略低些;實體禮品除非是限量款,否則多半吃虧。像中銀的「積分當錢使」功能,在萬寧結帳時直接扣分,比換指定商品靈活太多。
現在每季清積分成習慣,銀行最愛設「三年過期條款」。有回差點讓八萬分蒸發,急著換成超市券,結果兩個月後出國才發現,那些券根本不能在海外門市用。後來寧可換成航空里數存著,亞洲萬里通里數永不過期,哪天想突發旅行,隨時能變出張東京來回票。
真正的高手玩法在「組合拳」。去年用中銀雙幣鑽石卡刷保費,先賺基礎分;疊加「保險類別10倍積分」活動;再用積分抵掉部分帳單金額。裡外裡算下來,等於保費打了92折。這類隱形回贈,銀行從不大張旗鼓宣傳,得自己像偵探般翻條款。
玩轉信用卡積分,本質是場心理博弈。銀行指望你衝動兌換低價值商品,我們偏要精算到骨子裡。下次看到積分數字,別當它是虛擬點數,那是真金白銀織成的網,就看你會不會收網了。
原來積分換現金抵帳單最划算!之前傻傻換了條圍巾,算下來每分價值只有0.3毫,血虧啊
請問中銀哪些卡種累積速度最快?最近想辦張主力卡集中消費
積分快到期提醒超重要!設定手機行事曆後再也沒浪費過,還能趁加碼活動換
航空里數永不過期這招實用,但換機票稅金還是要自付對嗎?
綁自動繳費真的積少成多,連物業管理費我都改刷卡了,每月多賺5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