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陪七十歲的父母辦旅遊保險,櫃檯職員抽走三份表格搖頭:「阿叔這個心導管紀錄要補交醫生報告,阿姨的類風濕關節炎藥單帶了嗎?」看著二老茫然翻包,突然理解為何鄰居陳伯去年在機場被拒保。銀髮族想安心出遊,保險這關卡比簽證還難闖。
保險公司築起年齡高牆,背後是精算師的冷峻數字。75歲以上旅客醫療理賠率是年輕人的8倍,心腦血管突發占海外急診67%。我曾親見一份再保合約條款,赤裸寫著「80歲以上被保人,本公司保留拒保心臟相關疾病權利」。這不是歧視,是風控的鐵律。
但高齡絕非絕路。幫母親比價三個月,發現關鍵在「慢性病誠實申報藝術」。她高血壓服藥穩定,A公司直接加費40%,B公司卻要求心電圖報告。後來透過保險經紀遞交全年藥單+醫師聲明,C公司竟以標準費率承保。魔鬼藏在申報細節裡——與其被動等核保砍價,不如主動用醫療證據談判。
真正該警惕的是「隱形地雷」。閨蜜帶母親赴歐前買了網紅保單,條款裡「既往症」定義模糊。老太太在瑞士膝蓋舊傷復發,理賠時才知「五年內就醫即屬既往症」,自費廿萬坐醫療專機回來。血淚教訓是:老年投保必須咬文嚼字,特別關注「慢性病追溯期」與「醫療運送附加條款」。
走完這趟流程才懂,銀髮族保單要抓兩條生命線:一是「保證續保」條款,避免中途體況變化被斷保;二是緊急救援網絡強度。某日資保險在蒙古有直升機駐點,某歐系公司包機轉送涵蓋戰爭區。這些隱形服務,比保額數字更重要。
最後分享個冷門技巧:幫父母挑淡季出發。保險公司對聖誕節期間的80歲投保案,核保條件比平日嚴苛三倍。我們改訂三月京都賞櫻,同樣保單保費省了15%,還避開核保員的「高齡警戒期」。
請問糖尿病打胰島素算穩定慢性病嗎?醫生開的控糖證明要英文版嗎?
求推薦真正涵蓋骨質疏鬆復發的保單!去年在北海道滑倒骨折被拒賠
長輩裝過心臟支架,有家公司要求加購「心血管突發附加費」每月多收800,這合理嗎?
緊急救援服務比較表太實用了!跪求文中提到的日資保險公司名稱
在機場買的旅遊險是不是對老人更不友善?上次被櫃檯說超過70歲只能買基本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