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拜訪的製造業客戶,會議開到一半突然全廠斷電。復電後才發現是變電箱爆炸,更糟的是機房不斷電系統失效,最後三小時的訂單資料全數蒸發。老闆在煙霧瀰漫的機房裡抓著燒熔的硬碟,那瞬間絕望的眼神我至今難忘——這正是今天要談DRP(資料災難復原計畫)的血淚價值。
多數人把DRP視為IT部門的技術備份,實則是攸關企業存亡的神經系統。當颱風淹沒地下機房、勒索病毒加密財務系統,或是倉儲大火吞噬伺服器,真正救命的不是雲端硬碟裡零散檔案,而是能讓企業72小時內恢復心跳的完整復原生態鏈。
五年前協助某醫療集團部署DRP時,他們堅持省下異地備援成本。直到腸病毒疫情爆發,總院因電力故障癱瘓電子病歷系統,急診室只能用紙本手寫處方。事後計算,當天用錯藥的風險成本,足夠建置三套備援系統。
實戰部署四階段血淚史
比技術更致命的盲點
現在要求客戶在計畫書加入「生存係數」:當所有技術失效時,靠紙本與人工作業能維持多少%營運?某物流商演練發現,若系統全毀仍可用倉庫手寫白板調度,保有35%貨件流通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生命線。
上週參與某企業的DRP壓力測試,在模擬地震斷網環境下,會計部用計算機手開收據,倉管員持對講機回報庫存。混亂中卻有種奇異的安定感,因為每個人清楚知道:當災難撕碎所有科技鎧甲時,我們仍有血肉築成的方舟。
冷備援的資料還原時間比想像中殘酷,上次演練還原1TB資料花了11小時,這段空窗期該怎麼向客戶交代?
中小企業根本養不起異地備援中心,用混合雲備份方案真能達到RPO=15分鐘的標準嗎?
看完立刻檢查公司備份紀錄,才發現郵件系統已經三天沒成功備份,IT部門居然沒人發現警報失效
文中沒提到供應鏈斷裂的應對,我們工廠曾因雲端供應商倒閉,差點取不回模具設計圖
好奇演習時怎麼說服高層配合?我們財務長連半小時停機測試都拒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