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打在霓虹招牌上,滴滴答答,像極了那年夏天我翻動歷屆試題的紙張聲。冷氣開得再強,掌心還是微微冒汗——這大概就是香港中學會考(HKCE)獨有的氣味,混雜著油墨、焦慮,還有一點點青春的倔強。當年那個在自修室待到最後一盞燈熄滅的少年,如今回頭看,才真正嚼出些備考的門道。那些「死記硬背就能過」的陳舊觀念,早該被丟進維多利亞港了。
時間從來不是考生的朋友,尤其當你面對十幾科的試卷。我試過把時間表排得像火車時刻表般密密麻麻,結果第三天就脫軌。後來才懂,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認清自己的「黃金時段」。你是晨型人?天矇光那兩小時,專攻最燒腦的數學證明題。夜貓子?深夜的寧靜留給需要深度思考的歷史事件分析。關鍵在「質」不在「量」—— 連續專注四十五分鐘,遠勝過心不在焉的兩小時。記得在筆記本角落貼上倒數日,但別讓它成為噩夢來源,而是提醒自己:每天穩穩吃掉一塊蛋糕,比最後一口氣吞下整個要明智得多。
歷屆試題?那根本不是考古題,是考官親手寫給你的「通關密碼」。當年我犯的致命錯誤,就是把題目當成單純的練習工具。直到補習老師一語驚醒:「題目做三遍:第一遍摸清敵情,卡在哪裡就代表你的知識缺口在哪;第二遍拆解考官思路,看他如何把課本枯燥概念包裝成生活化情境;第三遍練速度,手錶掐下去,連畫圖的時間都要算進去。」尤其是數學科,當你發現近五年總在「概率與統計」結合「立體幾何」出題,還不立刻把這兩章節綁在一起復習?
有人說文科靠背誦,理科靠理解,我說全是偏見。中國歷史的「戊戌變法」失敗原因,與其硬背四點結論,不如想像自己是光緒帝:康有為的激進改革為何惹怒慈禧?袁世凱的背叛是偶然還是必然?當你能把史實編成有血有肉的故事,考場上緊張忘詞時,情節推演自然能帶出關鍵點。至於物理科的「力學」,別只記公式F=ma,去街市觀察推車小販如何省力,或者看天星小輪靠岸時纜繩的角度——生活處處是考場。
考季越近,越要當自己的心理醫生。我見過太多人敗在最後一星期的崩潰。當焦慮像潮水湧來,別硬碰硬。立刻放下書本,衝去樓下茶餐廳「篤」串魚蛋,或者到維園跑圈跑到滿頭大汗。有個小秘方:把最恐懼的事寫在紙上撕碎丟進垃圾桶,儀式感能騙過大腦的恐慌中樞。前一晚若真失眠也別怕,年輕的身體扛得住,關鍵是別再碰書本,聽點輕音樂,告訴自己:「我準備好的,遠比我想像的多。」
踏進試場那刻,鉛筆盒裡除了文具,記得塞進三樣無形武器:清醒的時間分配(先掃完全卷,計算每題可用分鐘)、跳題的勇氣(卡住超過五分鐘立刻畫星號跳過)、還有點小聰明——作文開頭想不到驚世金句?老實但清晰地破題,比硬湊華麗辭藻更安全。考完別對答案,那是最殘忍的自我凌遲。捧著缽仔糕走出考場,無論結果如何,這場與自己死磕的戰役,早已在骨頭裡刻下比成績更深的勳章。這條路,你終究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了。
|